新浪財經 > 保險 > 首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中國保監會壽險監管部主任梁濤16日在出席“首屆中國壽險發展論壇”時表示,結構失衡是制約壽險業長期持續發展的瓶頸。
梁濤說,過去幾年,壽險業在行業規模、社會影響等多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進展。02年-08年,壽險保費平均增速達28%,但是增長方式粗放,行業在發現風險保障和長期持續優勢方面進步有限。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產品結構失衡,保障類的產品發展滯后于需求。08年壽險累計保費收入是7337億元,按照深度劃分,壽險占90.7,意外險1.8,健康險7.5。按產品類型分:傳統壽險占14.1%,分紅險57.1%,紅頭險占21.8%,投聯險占21.4%。按繳費形式劃分,期繳義務占比20%,輪繳業務占80%。由此可見,現有的壽險產品結構短期業務較多,輪繳業務占比大,產品同質化,能夠滿足民眾需求的保障類和長期儲蓄類的產品比較缺乏,F有保障產品和長期儲蓄型產品,無論是在滲透率還是賠付金額上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尤其是農村,去年上半年以來,在保監會的促進下,農村保險試點已經進步,但是符合農村實際的產品仍然極度匱乏,在銷售模式上亟待突破。
第二個問題是渠道組合失衡,保障類產品發展受到制約。自從07年以來,由于投資類保險產品與銀行大力發展理財類業務,我國民眾長期以來對銀行的信任,以及銀行擁有強大的網絡資源,人保渠道出現了井噴式的發展。大的保險公司通過銀行公司確保了一定的占有率,而較小、較新的保險公司更是主要依靠銀行來實現業務的快速增長。到08年底,壽險公司的人保、個險、財險是48.9%,42%和8%。人保確保在短期儲蓄類產品和投資產品上極為有效,在銷售產品儲蓄類產品上受到諸多限制。但是,傳統的代理人渠道則因為銷售模式、培訓體系方面,在推廣長期儲蓄產品和保障類產品方面的能力更加突出,在渠道組合上過度依賴人保渠道,影響保險公司對自有渠道建設的投入,影響了代理隊伍的培養和管理,制約了保障型和儲蓄型產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