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晶華
1月28日,本周第一個工作日,各家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被召集到保監會,一場關于“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政策通報”的閉門會議在霧蒙蒙的北京悄悄地舉行。
2013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剛剛結束,這場閉門會議究竟意在何處?機構“大佬”們似乎很難揣測出監管層的意圖,正如同在這霧蒙蒙的天氣里,很難看清前方道路一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此快節奏的會議顯現了監管對保險資金運用的緊迫之勢。”一家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盡管是閉門會議,《國際金融報》記者仍然獲得了一些消息,包括《關于加強和改進保險機構投資管理能力建設的有關事項通知》、《關于債權投資計劃注冊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資產管理產品業務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在內的3項投資新政即將推出。
多渠道打開投資局面
實際上,從2012年6月的第一次閉門討論會開始,保險投資新政便吊足了業內外關注者的胃口,此后半年時間,保監會連續出臺了13項資金運用監管政策,進一步放寬了保險資金投資范圍和比例的限制。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微博]表示:在資本市場低迷的環境下,為了擴大保險資金投資渠道,臺灣保險監管當局另辟蹊徑,批準保險業投資公共事業,包括投資殯葬設施。大陸監管層可以借鑒。
記者綜合已出臺和即將出臺的文件發現,這些投資新政主要涉及資產管理產品(可參與信托計劃、可投基金證券理財產品、可自己發行資產管理產品等);融資融券;另類投資(PE投資、不動產投資、基礎設施債權計劃投資等);海外投資(放寬至25個發達國家、21個新興市場;新增境外存托憑證、未上市企業股權、不動產、投資基金等投資品種);無擔保債;衍生品(股指期貨、國債期貨)等幾大類別。
昨日,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高管就此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各項投資新政的陸續出臺,反映出保險資產管理市場化改革正繼續深入,在此情況下,各個市場主體需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團隊建設,以更好地控制風險,而監管機構的監管顯然也正在朝著更科學的方向完善。
“保監會現在越來越開放,也鼓勵創新,這對資產管理公司是利好。比如像基礎設施債權計劃,原先都是要到保監會備案,且備案的周期比較長,將來改成這種公開的注冊發行機制,肯定會提高各家資產管理公司做這種產品的時效性。此外,也引入了風險責任人制度,要求各家公司各負其責。”另一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于“保險資產管理產品創新試點”即將重新開閘,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對這項新政非常歡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做這種產品了(2006年保監會曾放行華泰、人保、太保和泰康等4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展試點),放開之后,能夠讓資產管理公司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業務。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除了可以受托管理母公司保險資金外,還可以作為獨立金融機構管理第三方客戶的非保險資產,如果不能發產品的話,那就只能是一對一的委托了。”
相關信息顯示,該試點要求,產品僅限于向境內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具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合格投資人發行,包括向單一投資人發行的定向產品和向多個投資人發行的集合產品。其中,向單一投資人發行的定向產品,投資人初始認購資金不得低于3000萬元;向多個投資人發行的集合產品,投資人總數不得超過200人,單一投資人初始認購資金不得低于100萬元。
合作大于競爭
根據相關規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險資金外,還可受托管理養老金、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和其他企業委托的資金,且經有關金融監管部門批準,開展公募資產管理業務;另一方面,券商、基金則可以定向資管或專戶形式受托管理保險資金。
“這標志著傳統的行業壁壘將被徹底打破,保險資產管理行業將面臨與銀行、證券、信托和基金等金融行業的‘同臺’競爭,市場化程度和競爭壓力將大大提高,這對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的投資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上述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從2011年開始,一些中小規模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陸續獲得保監會批準籌建,目前已開業和正在籌建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已經達到17家。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微博]、中國太保和中國人保4家資產管理公司2011年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3.2萬億元,占保險業資產規模的比重超過50%。
市場化氛圍下必然存在競爭,這種競爭壓力又來自哪里?
前述資產管理公司高管認為,“監管現在已有近20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但真正的壓力來自于自身。壓力、挑戰和機遇是并存的。我們的壓力就是怎樣控制風險,就是財富管理市場的競爭,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各公司之間沒有壓力,畢竟這個財富市場很大。關鍵是要結合自身的優勢找準定位,加強自身的能力建設。跟其他行業相比,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能力一點也不差。”
前述一位受訪者認為:“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之間既有競爭也有合作,且合作大于競爭,因目前的主體并不是很多。在業內,從接受委托這個角度,競爭是肯定存在的。”
注重資產負債匹配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保險資金的運用余額達6.85萬億元,其中銀行存款2.34萬億,占比34.16%,投資4.51萬億,占比65.84%。目前,保險業在23個省市投資基礎設施達3240億元。
對此,市場分析人士指出,在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中,銀行存款和債券占比顯著高于其他國家,而股票投資的比重則相對很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金融結構的現狀,也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不完善、風險高的特點,制約了我國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的拓寬,是我國保險資產管理行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不利因素。
中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近日指出,目前,保險資金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存在“長錢短用”和成本收益倒掛的問題。今年,保監會將加強資金運用監管。全面梳理資金運用各項新政策的主要內容和風險點,根據行業的反饋意見進行完善。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及不動產債權計劃等產品發行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引導和支持行業進行產品創新和機制創新,并設立保監會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的硬約束,相對弱化比例監管。督促公司加強負債管理,提高資產負債匹配水平。
“過去,更多是負債驅動資產,即保險產品更多的是根據負債的情況來要求資產如何配置,現在等于是讓資產和負債更加協調發展,更加匹配。另外,從整個國內金融市場的角度來講,符合保險負債特征的產品應該說還是不太豐富,不能夠滿足保險負債資金的特點。所以,一方面要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應該根據這種狀況來設計、發行合理的產品。而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就是專門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引導、監管等。”前述高管分析稱。
記者注意到,在1月28日的通報會上,保監會高層再次強調,要高度重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工作,樹立資產負債匹配理念,以保監會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為載體,推動公司建立資產負債管理機制,實現產品開發和投資運作的協調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