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旭光
“上半年分紅險的市場走向明顯好過萬能和投連險,預計下半年還將如此。”日前,記者從保險業內人士處了解到,今年三季度以來,分紅險更是成為各大保險企業和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成為取代萬能和投連險的熱門產品之一。業內人士預測,2012年度分紅險的投資收益也有望“水漲船高”,最高可望達到4.55%左右。
分紅險獨領天下
“回首今年前三季度,由于央行的兩次降息,使得投資類保險市場光環不再,盡管如此,但分紅險的市場走向卻依舊站在市場前端,與萬能險、投連險產品的一再受到市場冷遇不同的是,分紅險卻成了更大險企必爭之地。四季度,此種情況還將延續。”一位保險專家道出了個中原因。
對此,中國人壽焦經理給記者做了演算,以8月份中國人壽推出的某款“雙高”升級版產品為例,按照10年期,年繳保費額度3000元情況下,保險公司除去支付475元的固定收益之外,保險公司每年還根據分紅險業務的實際經營狀況,決定紅利分配(以公司過往的盈利水平計算,按照今年計算,1到2年按保費的紅利分1到2個點分紅)。此外,如果利息不去出來,如果分紅險到期后并未取出,每多一天都在產生利息,保底結算利率是2.5%,目前是在4個點左右,算下來,保底結算利率會比銀行的定期存款款利率高出1個點左右。
針對部分高收益分紅險產品的推出,某壽險市場部人士表示,“分紅險作為壽險一種,是根據人身壽命周期表計算出來的相對于財險、車險等險種,其收益性更為穩定,符合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與購買習慣。消費者在購買分紅險后就獲得了一份相當于銀行儲蓄本金的保底收益。”
此外,也有市場人士認為,分紅險的受寵,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以及資本市場震蕩低迷的影響,股票、基金市場、投連險與萬能險的收益降幅明顯,這時兼具保障功能和穩健收益的分紅險,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收益率不能盲目比較
保險專家提醒消費者,千萬不要簡單盲目地將產品分紅作為衡量產品優劣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不同的產品分紅水平不能簡單比較;另一方面也會陷入只認收益,忽視保障的誤區。
首先,每張保單的紅利分配要看保險公司經營情況,同時也要看保單對保險公司可分配盈余的貢獻大小,比如所購買的產品、保費、保額、投保年齡、交費方式、保單年度、現金價值等等綜合因素都有所影響。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的分紅險產品不同,投保計劃不一樣,紅利比較就無從談起。
其次,在評估當年分紅的同時,歷年分紅是否穩健也非常關鍵,沒有大的波動的分紅,才能說明這家保險公司的投資和經營是穩健的。
更為重要的是,過度強調分紅收益,會讓人忽視保險最本質的保險保障功能。事實上,消費者在購買分紅險的同時,往往會附加健康、醫療、意外等等保障,那么每次付出的保費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即是用來提供保障的風險保費。這些保障是否全面,保額是否充足,才是消費者應該關注的首要因素。
長期投資保險理財有收獲
事實上,在目前通貨膨脹的壓力下,房地產、股票投資一片蕭瑟的背景下,承諾保本、承諾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更具有抵制通貨膨脹的能效,受到市民的追捧。泰康人壽的離經理向記者介紹,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不高于4%。
相較而言,一些保險產品綜合收益率能到4.55%左右,對追求穩健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很有吸引力。“由于承諾保本收益較好,這些保險產品今年三季度以來一直賣得不錯。”
不過,也有保險理財人士也表示,保險畢竟不同于炒股票那樣可以高拋低吸,頻繁進出,保險更像是存儲自己的一根救命稻草,目的不是為了一夜暴富,而側重于為自己的未來留后路,讓以后不受窮。
“所以,如果投資者比較看重短期的收益,保險理財產品并非最佳選擇。而購買保險理財產品,投資者首先需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使自己的資產價值得到長期、穩定的增長,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的收益。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投資回報,擁有一個中長期的投資規劃才是策。”
TIPS:
分紅保險的紅利來源于哪里?
分紅保險的紅利來源于死差益、利差益和費差益所產生的可分配盈余。
(1)死差益,是指保險公司實際的風險發生率低于預計的風險發生率,即實際死亡人數比預定死亡人數少時所產生的盈余;
(2)利差益,是指保險公司實際的投資收益高于預計的投資收益時所產生的盈余;
(3)費差益,是指保險公司實際的營運管理費用低于預計的營運管理費用時所產生的盈余。
由于保險公司在厘定費率時要考慮三個因素:預定死亡率、預定投資回報率和預定營運管理費用,而費率一經厘定,不能隨意改動。但壽險保單的保障期限往往長達幾十年,在這樣漫長的時間內,實際發生的情況可能同預期的情況有所差別。一旦實際情況好于預期情況,就會出現以上差益,保險公司將這部分差益產生的利潤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給客戶,這就是紅利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