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加劇、政策與商業定位邊界模糊、承載著諸多價值訴求的交強險似乎已行至三岔口;風險與價格不匹配,日趨扭曲的經營模式漸成險企難以承受之重。
保監會最新的數據顯示,2011年,交強險承保虧損112億元,為歷年虧損之最。數位財險公司精算責任人預計,2012年交強險賠付率還將上升。連年虧損或會倒逼交強險費率上調,但政府主導定價制度下,漲價壓力極大。
據悉,盡管法律賦予監管層調整交強險費率的權限,由于缺乏依據與標準,科學的費率調整機制方案目前仍處于探討研究階段。“交強險表面看是虧損,更深層次原因是"前端政府定價,后端市場經營"的運營模式之尷尬。亟待厘清政府、公司的作用定位。”中國保險業協會交強險工作組專家陳東輝說。
虧損魔咒
交強險作為我國第一個法定強制險種,其經營總體要求是不賺不虧,但實際中已經連年虧損:2009年、2010、2011年的經營虧損分別是29億元、72億元、92億元。
陳東輝表示,交強險保費5年未調整,而5年間人傷賠償標準、醫療費用、維修成本暴漲了40%多。今天還在用5年前按照不盈不虧原則制定的價格,難免會虧損。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數據顯示,去年全國交強險經營虧損達92億元,這其中,浙江虧幅最大,保險公司每承保100元交強險,虧損43元。
具體而言,大地保險某車險負責人告訴記者,交強險的虧損主要是人傷賠付每年都在增加,在費用不變的情況下,2000年不同戶籍的死亡賠補在6-12萬元之間,現在東部地區基本45萬元左右,還不包括喪葬費、醫療費,全部算下來要70萬左右。“另外司法環境對保險賠付也不利,每每鬧上法庭,保險很少勝訴”。他認為現在社會對險企成本的控制質疑不公平。現在辦公成本、工資、租金都在上漲,而保險公司一直在試圖通過降低費用盈利。
人保財險(微博)車輛保險部總經理方仲友預計,交強險經營虧損逐年加大,今年交強險虧損可能更大,這是交強險經營模式在行政管理與市場運行夾縫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調限降費”政策出臺后的結果,再者是賠付標準、成本等都在提升,交強險的風險遠遠大于價格。此外,地方差異較大,訴訟賠付案也在不斷增加。
問題是,按照規定險企不得拒保交強險,但是虧損一直在加大,險企承壓,可能通過各種手段“婉拒”交強險,或通過捆綁銷售商業車險等方式轉嫁成本,這將成為無奈之舉。業界甚至質疑險企的經營費用部分,是否把商業車險經營成本轉移到交強險,這可能是一筆不好量化的賬目。北京首信律師孫涌指出,現在算出來的損失主要是財務報表損失,其中還包括準備金等內容,實際經營中的損失到底有多大很難監管。
“先天不足”
而從行業暴利到行業虧損,發揮了巨大作用的交強險一直在遭受罪與罰的詰問和考驗。
人保財險副總裁王和坦言,我國交強險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問題,加上后來的“降費提限”,均給交強險的經營和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他說,微觀上,定價體系的問題比較突出,因為缺乏一個與風險匹配的制度安排,導致其長期偏離價值和虧損。
但如果站在社會、消費者的視角,又不能簡單地提漲費問題。“客觀上,交強險一定程度上也承擔了穩物價的職責,特別是運輸車輛和出租車。同時,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整個車險是盈利的,所以,簡單地要求交強險漲價的理由就顯得不充分,即使是交強險虧損地區,當地政府也不容易接受。”王和說。“主要事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直沒有實質動作”,某大型財險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比如率先進行費率改革的江蘇省,由于阻力太大已不了了之,賠付率最高的浙江省尚沒有獲批試點,上海也只是采用“雙掛鉤”制度,大的方向仍沿用保監會飛的老政策。
陳東輝認為,交強險又管人傷又管物損,保費負擔很重,計算復雜,其目的是解決交通道路糾紛,使之通暢。但這似乎又偏離了保險的責任——因為交強險的真實保險需求是解決重大人傷賠案。
事實上,那些遵紀守法的私家車主可能想不到,在全國統一費率機制下,他們繳納的交強險保費補貼了出險率高的出租車、營運貨車,這都是因為沒有一個差異化的費率機制——建立一個科學完善的費率調整機制,其實亦是保監會努力的方向。
據一位財險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監管部門就此做了很多工作,他們多次向國務院遞交報告,國務院亦委派相關部委分設幾個課題組研究,譬如請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司法實踐的問題、保監會研究經營模式的問題、請財政部研究財政補貼的問題等;不過,目前均無實質進展。
現在,交強險“前端政府定價、后端市場經營”運營模式之結果是,政府主導定價的業務,并非政策性業務的定位,其盈虧皆由商業保險公司承擔。但若改變此經營模式,又涉及《國務院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修改。但是,法律法規的調整,皆非一朝一夕之舉,何況交強險是我國首個法定強制保險,推出不易;這表明,從本質上界定交強險的政策抑或商業性定位,待尚時日。
費率調整機制有待建立
對于費率調整,保監會方面表示,下一步,會同相關部門深入研究交強險的經營模式,提出完善交強險經營模式和建立科學費率調整機制的具體方案,促進交強險制度健康穩定運行。“需要建立一個清晰的費率調整機制,像發改委調油價,有明確的價格參考調整標準。而交強險這方面是空白;盡管經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費率亦可以調,但如何調并不清楚,因為沒有標準。”陳東輝說。
王和認為,解決的方法是“正本清源”。一方面要推動商業車險的費率改革,使其更加科學合理,確保與風險的匹配,實現經營的合理性;二是必須推動交強險的定價體系改革。否則,現在除了總體虧損之外,還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即恰恰是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的賠付率非常高,而西部等欠發達地區的賠付率相對低,這種現象體現為一種逆向的“轉移支付”,屬于“劫貧濟富”,顯然不合理。他說,要盡快解決費率調整機制問題,同時,在解決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核心是機制建設,有升有降,小幅微調,逐步到位。
因此,可能的調整方向還是盡快制定差異化的費率調整機制。上述大地保險車險負責人呼吁建立地區差異化的費率,西部、北部地區賠付率低,可降低費率,但是東部、南部地區提高費率,但是呼吁兩年下來,地域差別化費率改革一直未果。
總而言之,“關鍵還在于監管部門的決心。調整費率的權限給了監管部門,但缺乏依據。與此同時,調整哪個客戶群都會遇到現實阻力——意味著費率上調,只是不同客戶群調多調少的問題,因為總體上保費不充足。”一位交強險專家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