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根據國家2006年3月21日頒布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交強險規定賠償總額是11.2萬元,包括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0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1萬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三部分。之后,《條例》做出調整,于2008年2月起交強險賠償總額升至12.2萬元。其中,醫療費用賠償限額仍為1萬元。被保險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傷后,醫院救治期間花費超過1萬元,保險公司該怎么賠?被保險人提出保險公司承擔全部醫療費用的索賠要求是否合理?保險公司只賠1萬元是否有法可依?近日,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就宣判了這樣一起案件,打破了保險公司醫療費用最多只賠1萬元的限制。
■本報記者 耿記安
起源拉鋸戰
2011年9月11日,家住鄭州市的徐先生駕駛一輛轎車,與一輛疾馳而過的公交車相撞。由于公交車剎車過猛,致使車上的兩名乘客受傷。其中,47歲的吳女士傷勢嚴重,在醫院救治期間花費了4.4萬余元。最終,交警部門認定駕駛轎車的徐先生負全責,公交車司機和乘客吳女士無責任。
沒想到,吳女士索賠時卻遭遇了難題:公交車司機認為自己在該事故中沒有責任,所以沒有賠償義務;徐先生認為自己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市分公司 (以下簡稱人保鄭州分公司)投了保險,應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人保鄭州分公司則認為,按照保監會等部門作出的分項限賠規定,醫療費用最高限賠額為1萬元,其他費用不在賠償范圍內。吳女士認為,保險公司對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在交強險限額內賠償1萬元不合理、不合法,應在12.2萬元的總額范圍內進行賠償。
協商未果,吳女士把人保鄭州分公司告到鄭州市中原區人民法院。
在法庭上,雙方爭執的焦點在保監會制定的交強險分項賠償金額上。吳女士的代理律師認為,交強險限額12.2萬元的具體規定由中國保監會作出,其中1萬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是保險行業的內部規定,應屬無效,保險公司應在12.2萬元范圍內對吳女士的實際損失進行實報實銷。
人保鄭州分公司辯稱,根據《條例》規定,醫療費用限額包括醫療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三項,只愿意在這三項總計不超過1萬元的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對吳女士要求的護理費、誤工費、交通費、財產損失費的賠償,得由法院依法判決。
判決
破瓶頸
今年4月12日,中原區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人保鄭州分公司賠償吳女士醫療費、誤工費等共計2.4萬余元,突破了交強險設置的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1萬元的標準。宣判后,人保鄭州分公司不服,向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主審該案的法官牛乃洪向記者介紹說,交強險是法定險種,設定這一保險的目的是給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救濟和賠償保障,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初設置1萬元醫療費限額的標準很難滿足目前的受害人需要。在鄭州市審理的機動車交通事故案件中,至少有40%的受害人的醫療費會超過1萬元。“因此,適時突破交強險賠償限額很有必要,希望該類案件的判決能給更多受害人提供更好的救濟途徑”。
限賠
不合理
吳女士的遭遇并非偶然。現實中,因交通事故引發的糾紛都可能面臨此問題。河南華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華陽表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人身損害的財產損害賠償范圍明確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及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予以賠償。而現在保險公司設置的1萬元醫療費用對于重傷事故可謂杯水車薪,大多數交通事故受害人醫療費用都在3萬-5萬元間,這樣的規定并不能滿足現實需要。
李華陽認為,無論是保監會出臺的交強險分項限額理賠制度,還是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交強險合同,都明顯違背了法律規定的賠償范圍,也不符合投保人的締約目的。
呼吁
盡快改
鄭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曹明睿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宏觀角度分析,這種分項限額實際是維護了保險公司的利益,受害人的權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是,由于1萬元醫療費賠償限額對多數交通重傷事故如同杯水車薪,機動車一方可能做出‘撞傷不如撞死’的逆向選擇。因此,交強險的這種分項賠付,不利于幫助人們樹立先救治傷者的意識,而是容易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曹明睿說。
記者了解到,在前不久召開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高院副院長李漢宇也提出了相同的觀點,即分項限額實際上是維護保險公司利益,受害人的權益卻得不到應有保障,也不利于幫助人們樹立先救治傷者的意識。他呼吁保監會等相關部門進行調研,根據社會發展情況,適時對交強險進行科學調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