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蕾 盧曉平
“7·23”動車追尾事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弦。當媒體從各種角度報道這起交通事故時,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每張車票中已包含“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但自《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修訂實施20年來,2萬元的賠付標準始終未變,保費(票價的2%)卻隨著票價“水漲船高”。
定價機制受質疑的同時,市場人士所關心的是,作為投保人的鐵路旅客是否應享有更多知情權:每年相關的保費收入有多少?理賠情況、賠償總額有多少?能否如同樣是強制保險的交強險一樣,每年定期公布盈虧情況?
專家呼吁提高保額
根據相關條例,在此次事故中,每位遇難旅客得到的賠償金不超過17.2萬元。其中,15.2萬元為鐵路運輸企業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2萬元為“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的保險賠款。
2007年施行的《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規定,事故造成鐵路旅客人身傷亡和自帶行李損失的,鐵路運輸企業對每名鐵路旅客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限額為15萬元,對每名鐵路旅客自帶行李損失的賠償責任限額為2000元。
而遭到專家質疑的是“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根據1951年出臺、1992年修訂的《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按照票價的2%收取保險費,賠償限額自1992年始由原來的每人1500元調整為每人2萬元。
這意味著,旅客因購買的車票票價不同而繳納的保費是不同的,但保險賠償金卻是統一、固定的。自1992年修訂的近20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和改善,尤其是近幾年,鐵路數次調整票價,相應保費水漲船高,但2萬元的賠償限額卻沒有改變。
包括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在內的多位保險專家質疑說,“20過去了,(鐵路)票價漲了多少倍,為何保額仍然不變?定價依據是什么?其次,旅客繳納的保費不同,但享受到的保額卻是相同的,這是否有違公平和等價有償的原則?”專家由是呼吁,應該提高保額。
強制背后的透明呼喚
除對定價機制的質疑外,更多的市場人士認為,鐵路旅客意外傷害保險雖為強制險,但公眾應享有知情權。比如,每年這部分的保費規模、提取的風險準備金有多少?每年相關的理賠金額有多少,盈利還是虧損?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應該重視。車票里包含了2%的保險費,但乘客卻未獲得相關保險憑證,這使得多數乘客對保費、保額并不知曉,意外發生之后會出現尋證難理賠難的情況!笔锥冀洕Q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庹國柱對記者說。
根據《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相關保費是由鐵路部門核算代收后匯繳至保險公司(中國人保)的。然而,業內多位保險專家告訴記者,實際上,由于早年中國保險業的變革(中國人保“分家”)等原因,鐵路部門一直對旅客意外傷害保險實行的是行業自保,屬歷史遺留問題。
據了解,目前飛機、輪船乘客意外傷害保險均已改為非強制保險,乘客自愿投保意外傷害保險越來越成為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