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聽 胡俊華 發自上海
近期銀監會下發 《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同時商業銀行每個網點原則上只能與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開展合作。在這一新規下,倚重銀保渠道的險企將如何找到出路?保險公司派駐銀行的銷售人員在新規下又該如何自處?《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系列報道,以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這幾天真的感覺壓力太大了,一個銀行網點有3家保險公司4個人蹲點。”某中資保險公司銀保客戶經理秦敏(化名)在她的工作日記中這樣寫道。
“一開始我也沒怎么注意,想是另一家保險公司多派一個人到網點實習,這也是常有的事。”秦敏稱,“但現在看來,這家保險公司就是為了跟我搶單子,才多派一個人來,說是實習,其實就是要他在那里幫著拉客戶。”
但秦敏近日來發現,除了同行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外,她還將面臨一個更大的危機,“聽說出了新的銀保政策,保險公司在銀行的駐點要被取消,雖然現在我還在駐點,但不知道什么時候就被取消了。”
“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不知道還能不能完成基本的任務。”她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銀保新政下,類似秦敏這樣有著諸多苦惱和疑惑的銀保業務員并不少見,而銀保新規,不僅沖擊著銀保業務員的職業前景,同時還將重新塑造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市場格局。
駐點人員透露業務流程
秦敏是保險公司派駐銀行的駐點人員。如果你在銀行網點,看到穿著銀行工作制服,但是沒有銀行工作牌的人;或者是制服上有工作牌,但工作牌上是保險公司的標志,那么這個人便是保險公司的銀保 “駐點”銷售人員。
“我們在銀行做業務是這樣的,一般一個人站在叫號機旁邊,另一家保險公司的人站在網點當中,這樣可以輪流做業務,一家公司做業務的時候,另一家公司的人休息。”秦敏稱。
秦敏解釋說,一般一個銀行網點有多家保險公司同時入駐,也是為了合理分配客戶資源。
“在網點里,銀行方面支持我們做期繳業務,因為期繳產品相對比較復雜,如果介紹不到位的話,會影響客戶的續保問題,一旦出現問題,客戶找到銀行網點,銀行也會很煩惱。”
秦敏進一步透露說,期繳業務對銀行來說,不會占用太多的存款指標,客戶在一個網點買了期繳保險,以后每年都要繳費,因此這個客戶就會來固定的網點辦業務,銀行也才有機會向客戶繼續銷售其他的理財產品。
“而躉繳業務主要是柜面上做的,比如客戶到柜面去存錢,柜員會問存多少時間等問題,這個時候柜員會順便說 ‘有一款理財產品很好,要不你存這個?’就把客戶引到分紅險上面去了。”秦敏向記者表示。
激烈的駐點競爭
“競爭太激烈了呀!今天做了45000元的期繳保費,真是久違了的數字!”秦敏表示。
事實上,銀保駐點競爭已經白熱化,“今天客戶打電話跟我說,‘昨天在你們快下班的時候,我到銀行里去拿單子,我只問了一下你在嗎,一個人就跟我說,你被騙了!這個不好的,不合算的,到10年也就拿1000元什么什么的。’所以今天客戶就要來退保。”
“雖然我也再三挽留了客戶,重新給客戶講解了一遍,但客戶最終還是把單子退了。”秦敏向記者訴苦。
據悉,秦敏所在的銀行網點有3家保險公司4個銀保客戶經理“駐點”銷售,而類似上述情形,已經成為業內常態。
記者了解到,不僅是秦敏所在的網點,幾乎所有有多家保險公司同時“駐點”銷售的銀行網點,不同保險公司“駐點”人員之間的競爭都異常激烈。
“駐點”銷售人員之間相互拆臺,互相指責對方誤導客戶的情況時有發生。“我都不知道怎么做了。再這樣下去我都快要崩潰了……”秦敏說。
記者發現,在激烈的競爭背后,是大幅提升的銀保收入占比,而“秦敏們”每天的工作成果,累積成保險公司巨額的保費收入。
中信證券一份報告顯示,2005年,銀保渠道銷售占總保費收入的26%,到了2009年,銀保渠道銷售占保費收入的比重已經達到了40%;而個人代理渠道銷售占比大幅下降,其中,2005年占比為43%,到2009年占比為37%,預計2010年的比重為29%。
記者同時從上海保監局了解到,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壽險市場銀保業務占比為53%,個人代理及其他渠道占比32%。而其中一些保險公司銀保收入達到整體保費收入的75%以上。
銀保業務員轉戰銀行
除了同行們帶來的競爭壓力,“秦敏們”現在不得不面臨新的挑戰,那就是近期剛剛公布的銀保新政。
銀監會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 《通知》),禁止保險銷售員駐點銀行,并規定原則上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采用“1對3”的模式。
對此秦敏表示憂心忡忡。“銀監會出臺新的政策后,雖然現在我們還可以在銀行網點‘駐點’銷售,但我們都不清楚這種狀態能繼續到什么時候。”
“現在,大家每天都在等著新的通知下來,做業務的時候也感覺忐忑不安,如果不讓‘駐點’了,那么我每個月30萬元的期繳保費任務根本無法保證。”
記者了解到,銀保業務員收入結構分底薪和銷售提成,其中銷售提成是主要的收入來源。每個月她大概能做30萬元期繳保費,加上底薪,她每個月的收入約有15000元,而秦敏一些業績不好的同事,有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
“我們的收入主要靠是期繳業務支撐的,躉繳做得再好,也只是賬面上的數字好看,我們拿不到多少錢的。”秦敏向記者表示,“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做一個10年期繳的單子,以首期保費1萬元來說,我們可以拿到350塊錢,而做一件躉交的單子,保費1萬元,我們只能拿到十幾塊錢的收入。”秦敏說。
“如果取消駐點,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任務。”秦敏對記者說。
駐點取消的壓力,也迫使銀保業務員轉型。一位中資保險公司管理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最近他們公司有幾個銀保營業部經理被銀行招聘了,據了解,可能銀行是看中了他們的銀保實戰經歷,銀行或將吸納部分銀保業務基層管理人員。
而另一位銀保業務員表示,駐點取消壓力不大,因為即便取消駐點,客戶經理還是被允許對合作網點進行服務和跟蹤,雖然不直接銷售,但也能通過激勵銀行工作人員帶動業績,同時,還能多管理幾個網點。
期繳業務更受影響
記者發現,盡管銀監會叫停銀保“駐點”銷售模式的禁令已出,但就記者在部分銀行網點調查的情況來看,銀行銷售銀保產品的熱情依舊。但也有不少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銀保新政不僅沖擊銀保業務員的收入,也在重塑保險行業的格局。
中信證券研究員認為,大致估計,目前銀保市場上約有30%~50%的銀保躉繳產品和60%以上的銀保期繳產品是通過銀保“駐點”銷售人員完成的。
一位銀保渠道經理表示,他更擔心的是期繳業務。因為期繳主要靠“駐點”銷售人員完成,而躉繳有銀行指標作支撐,主要是靠銀行方面的員工完成銷售任務。
“短期的影響不是在‘量’上,而是在‘質’上,銀保新政對銀保的影響不在躉交業務,而是在期繳業務上面。”記者在某保險公司銀保部門采訪時了解到,“而現在不管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大家都看重期繳業務,因為這塊業務的利潤高,幾乎接近個人代理渠道的利潤。”
一位保險公司銀保負責人認為,“銀”“保”現在處于一個整合期,對于這一渠道的合作方式,保監會和銀監會也在繼續進行深入溝通,“我們也在學習,在調整。目前來看,新規可能對銀保期繳業務的影響比較大,對躉交業務的影響不是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