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免大起大落 別讓投連險熱灼傷壽險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1日 04:31 金融時報
記者 王小平 3月10日,中國保監會公布了2008年1月份保費收入統計數據。此前坊間關于壽險市場環比增長八成多的猜測成為事實。 數據表明,1月份全國壽險保費為708億元,比上月環比增長86.6%,比去年同期增長近70%,而去年國內壽險業全年增長為24.5%。對壽險市場如此輝煌的業績,從監管機構到市場主體都始料未及。排除行業“開門紅”促銷慣例及為下年業績“藏保單”這些非正常因素外,市場分析師認為,銀保渠道投連險大賣是此次壽險保費“井噴”的主要推手。從目前各地保監局公布的數據看,在重要的大城市,投連險的增長甚至成為左右壽險市場格局的決定力量。 某壽險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現在不賣投連險都難,在沿海地區,有些銀行甚至提出,非投連險免談。”記者對北京一些銀行基層網點隨機采訪也發現,經銀行客戶經理推薦大賣的保險產品,投連險居多。 人們或許沒有忘記,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由于資本市場“牛市”火爆,壽險業發展一度滑入低谷,有的公司出現了負增長。僅僅幾個月,局勢急轉直下,保險又變成“香餑餑”。股市震蕩,銀行緊縮,基金受冷,這在客觀上成就了銀行對保險理財產品的青睞,壽險業發展迎來前所未有的絕佳時機。但目前保險公司一窩蜂跟風發展投連險、萬能險,而在投資型保險產品中保障程度較高的分紅及傳統壽險增速卻沒有得到提高。由此造成在保費規模快速膨脹的表面繁榮下,老百姓的保險意識、保障程度及質量沒有得到切實提高;人們對保險的認識可能會由于投連險短時過度地市場開發而走偏;同時,隨著股市震蕩,壽險業發展的大起大落也將破壞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基礎。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本來從股市、基金回流的錢希望通過保險達到穩健理財的目的,殊不知投連險、萬能險的收益與資本市場密切相關,如果股市的震蕩持續下去,投連險賬戶勢必會出現短時虧損。這對于利率敏感型的大多數老百姓來說,與投資收益預期有差距或許還能認可,買保險虧本可能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年初以來,10家保險公司75%的投連險賬戶收益率出現了虧損,最嚴重的達-15.69%。盡管投連險與基金相比,確實更具一定抗跌性,但是在資本市場表現不佳的情況下,它也難獨善其身。如果資本市場沒有徹底好轉,目前大賣的投連險,或許到年底風險將會逐漸顯現。因此,目前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業界大公司都開始對消費者發出關注投資風險的警示。他們認為,投連險過熱,是對行業發展方向的誤導。目前占市場主導地位的壽險產品是不能體現人壽保險的基本職能,與市場所能夠提供的實際環境不匹配。學者也在呼吁,投連險不能喧賓奪主,保險應回歸保障。 從市場的角度分析,由于目前我國處在利率上升通道,壽險產品長期保持在2.5%低費率水平,傳統壽險產品難以與銀行、證券理財產品競爭。在資本市場由“熊”轉“牛”時,很多中小壽險公司紛紛改變了公司產品策略,以投資型保險為主打產品,以迅速膨脹保費規模,使公司迅速獲得資本市場上的收益,并滿足一部分消費者希望在保障的同時、提高投資收益的需求。但是,無論是保險企業,還是監管者,絕不能忘了保險的根本是保障,而不是理財。保險業是一個與證券、銀行有所區別的行業,有其獨特的專業化經營優勢。利用目前壽險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多做一些保障、期交業務,對消費者、公司和行業長遠發展都是有益的。 我國保險市場還處于初級階段。隨著保險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保險企業產品多元化策略本身沒有錯,但凡事就怕跟風,怕在你追我趕中亂了陣腳。目前,由于實行分業監管,在銀保渠道投連險銷售的過程中,監管缺位使銷售誤導時有發生,很多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買的是投資型保險產品,而誤認為自己買的是銀行理財產品。監管不力,可能導致資本市場風險向保險市場傳遞,這需要保險企業和監管者保持警惕。 與其他市場資源一樣,保險市場資源也是有限的,如為了短期效益盲目開采,竭澤而漁,雖然從近期看,可能會帶來保費的增長和市場規模的擴張,但會導致保險市場生態遭到破壞,最終受損的仍然是保險供需雙方。 面對“投連險熱”,保險業需要理性。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