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保險應先重保障 投資路上帶好安全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 09:45 《私人理財》雜志
2006年是基金年,2007年是股票年,這些投資收益頗豐的產品不斷進入人們的視野,而保險則遭到遺棄。其實對于保險而言,不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它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財產品。因為保險既是一種保障,又兼有投資收益。但現實中部分市民存在重投資而輕保障的心態,在保險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去“熱追”高收益高風險的投連險等產品,在行情不好時又選擇退保,往往忽略了保障的功能。對此,本刊記者特專訪了中美大都會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張簡志漢,讓我們了解保險真正的涵義。 文/實習記者 符崇道 本刊記者 羅瑜 保險先重保障再重投資 《私人理財》:中國股市在近一年多的時間內上漲了5倍多,股市的火爆也催生了眾多“股民”“基民”。在較高回報率的吸引下,保險成了理財品種中受冷落的產品。對此您怎么看? 張簡志漢: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加入WTO后速度更快。民眾的財富也在不斷積累,尤其是近兩年內資本市場較大的財富效應讓民眾忽略了保障的需求。對于國內的民眾而言,還需要建立起一個正確的資產配置與理財的觀念,不要過于側重投資而輕視保障。 長期來看,股市起起伏伏,存在一定的風險。中國股市10多年的歷程也是幾經“牛熊輪回”的。股票投資是一種高風險的投資,不可心存僥幸。當然如果股市一直向上漲,風險就被掩蓋起來。但股市一旦下行,股民的財富就會虧蝕,可能在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因此,投資者單一地運行股票或基金的理財策略是缺乏理性的,應該多方面配置家庭理財結構。其中人身與家庭的保障投資是基礎。這就好比我們人的需求一樣,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再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保障的需求再去投資,至少使自己的家庭財務保持穩健,立于不敗之地。另外,理財投資還要注重平衡性,通盤考慮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與收益率,分散投資到不同屬性的品種,這樣才能從容應對人生不虞之需。 《私人理財》:您剛才也強調了保險首先強調的是保障,其次是投資。那么對于投資者而言,在目前通貨膨脹時期,如何選擇保險品種,既能滿足保障又具有投資功效呢? 張簡志漢:商業保險是從保障開始的,其投資功能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現在,保障與投資兼投是沒有問題的,像分紅險,既有保障,又有收益。其實,萬能險也是如此。現在連投連險也加強了保障功能。可見,投資者的選擇還是很多的。 不過,我們強調,客戶投保的主要動機是什么?如果客戶在保障沒有滿足之前,應該把投資擺在第二位,先把保障滿足了,再考慮如何與投資相結合起來。對于人身保障,首先考慮一些意外險和健康險等。當保障得到滿足后可考慮投資型險種。如果你比較保守,可以購買分紅險或者萬能險。如果你的風險承受程度高,可以購買投連險。所以呢,這些產品都是不同的,側重點還是在照顧好保障之后,再考慮兼顧投資的問題。 關于通貨膨脹的問題,其實分紅險的設計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它每年的分紅可以抵銷部分通貨膨脹,或者甚至超過通貨膨脹率。萬能險的收益設計也是考慮到了通脹。而投連險的風險就比較大,它隨著資本市場的起落去調整它的價值。總之,市民選擇產品,主要看其承受的投資能力。 保險品種尚待完善 《私人理財》:目前國內保險公司推出的保險品種基本上趨于雷同,在國內這么大的保險市場,保險公司如何來增強自己的品種優勢,在眾多保險公司中脫穎而出? 張簡志漢:保險產品沒有專利權,也無謂有知識產權。所以,今天你開發一個新產品,明天我也可以推出同一款產品來。這造成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之間都大同小異,沒有明顯的優勢。其實,各公司之間的真正差異在于觀念。所謂的觀念是指保險公司在經營時的理念與策略。 保險公司在推展業務時,它的觀念與態度是很重要的。如果它強調的是客戶的保障,就盡量配合客戶的保障需求去設計產品;如果強調的是客戶的投資,就能配合客戶的投資需求去設計產品。因此,產品是配合客戶的需求而被設計出來的,各公司經營的角度不同決定了其產品及其品種的的差異。因此,不能說從增強產品的角度來突顯公司的“優勢”,問題在于客戶這一端。一家保險公司要建立起自己真正、長期的優勢最終將在于“以客戶的需求為導向”。理解和掌握客戶的市場需求,為客戶作需求診斷,然后為他們設計出最適合的方案,再用產品套用在方案上,而不是以產品的推銷為導向。 《私人理財》:由于物價上漲和加息預期加強,目前一年期存款的稅后利率已達3.42%,而壽險的預定利率仍未突破2.5%。這會不會造成傳統壽險的吸引力的下降? 張簡志漢:目前來看,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傳統型壽險的保額是根據預定利率來制定的,也就是說保戶最后拿到的賠付額度,是在多年前設計產品時按照某一假定的利率水平推算出來的。這一預定利率如果長期低于通貨膨脹的增速,則將影響到保戶的利益,因為他們拿到的是一份“縮水”的保障。反過來,如果預定利率長期高過銀行利率的話,保險公司的經營將面臨困難。 由于短期的銀行利率水平難以預估,因此,保險公司設計產品時的預定利率可能高過它,也可能低于它。但總的來說,保險公司在設計預定利率時采用的是一個長時段的平均利率值。而且,據我所知,目前雖然保監會規定的預定利率仍為2.5%,但好幾家保險公司報備的新產品的預定利率已到了3%。可見,保險公司為了增強它們的產品的競爭力,也會隨著市場的利率水平做調整。所以,這個問題從長期來說應該不大。 我國保險業處于起步階段 《私人理財》:在國外,民眾對保險的信任度較高,而相對于國內往往對保險從業人員有一種防備心理,保險糾紛也較多,您覺得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善這一現象? 張簡志漢:之前保險公司是追求快速發展,追求規模效應,而忽略了素質的需要。這造成不少保險糾紛問題。當然,這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民眾的保險觀念不到位。他們總認為,我買了保險,就什么都得保。很多糾紛是由于認知與期待的差異而產生的。所以,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地提升這一行業的形象;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從本身做起,以保險的意義與功能教育給消費者。長久來說,商業保險是國內社會邁向小康與和諧社會一定要走過的路。商業保險越發達,我們的社會越容易走向小康與和諧。如果這個行業不能從自身做起,從市民的教育做起,就無法達成共識。因此,要改善這一現況,一方面是消費者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從“好”去發展,而不是只強調“快”。 目前,國務院與保監會都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求“又好又快”地發展,把“好”提在前面,相信保險市場將不斷完善發展。 《私人理財》:您曾在臺灣地區從事保險行業,您認為臺灣地區保險理念與內地有什么不同,您怎么看待內地的保險市場? 答:由于臺灣地區的商業保險業開放的時間比較早,民眾的保險觀念已經比較強,目前全臺灣地區投保率達到200%以上,即每個人有2張以上的保單。而內地開放的時間較晚,民眾的保險意識沒那么強,目前投保率僅為10%左右。再比如歐美等成熟的國家與地區,就不會出現重投資而輕保障的事情,民眾建立起一個比較好的資本配置。因此,從保險的深度與密度來看,臺灣地區和國外的保險業都較為發達,民眾的投保意識也較強。相比之下,國內的保險業剛剛起步,目前民眾的保險意識還沒到位,保險業的“行格”也在下降。這需要時間磨合。 當然,中國保險市場的潛力巨大,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單從人口來講,13億人,不管從保險的深度與密度看,潛力將是無窮的,這也就是為什么世界上所有大的保險公司都想到中國開展商業保險業務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張簡志漢: 現任中美大都會人壽廣東分公司總經理,歷任臺灣南山人壽保險公司法務科主任、臺灣英國保誠人壽保險公司管理系統協理、信誠人壽保險公司管理總監兼發言人、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區域拓展體系執行主管。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