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保監會兩度問計:哪里是中小險企的生存空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11:22 21世紀經濟報道
·第四屆“保險圓桌”· 本報記者 孫軻 北京報道 市場很大,但哪里是我們的生存空間? 面對壽險保費收入持續保持10%以上增速的市場,多數中小公司卻在步履艱難地緩慢前行———2006年,19家中資壽險公司中,12家中小公司的保費收入僅占2.2%。 繼2月初保監會人身險部組織12家中小壽險公司就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發展開會后,5月11日,保監會政策研究室再次召集各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開會,并草擬《關于扶持中小保險公司健康發展的幾點想法》。 知情人士透露,監管層已明確,扶持中小保險公司健康發展,并不是簡單的規模的擴大,而是要成為有特色、有專長、有差異的中小保險公司。 在老牌中資壽險公司和資金、技術都頗具實力的合資壽險公司的雙重夾擊下,中小保險公司首先面臨的,便是投資渠道受限和償付能力上的壓力。他們需要監管部門給予哪些政策扶持? 本報第四屆“保險圓桌”邀請邀嘉禾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姜建國、華泰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楊萬林、合眾人壽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助理黃勁松、平安養老保險公司總經理助理高菁和中國保監會政策研究室綜合處處長閻波共同探討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謀變與政策訴求。 基建投資:委托還是抱團? 《21世紀》:中小保險公司由于成立時間短,面臨的市場主體多,無法短時間內建立自己的品牌效應,勢必影響業務的開展。除了這些難以改變的客觀原因,在目前的市場形勢下,中小保險公司發展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困境是什么? 姜建國:投資問題應該算是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這一兩年證券市場行情較好,投資收益上有保障,但未來無法持續。建議讓中小公司在股權投資、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享受與大公司同等的政策待遇,以分散風險,保證客戶利益。 楊萬林:《保險資金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試點管理辦法》規定只要“償付能力符合中國保監會有關規定”即可間接投資基礎設施項目。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交易對手在選擇合作伙伴時,會優先考慮人力資源、財力資源豐富的保險公司,中小保險公司很難涉足其中。 黃勁松:對于基礎設施投資,任何項目動輒也要十億二十億元的資金規模,如果小公司單獨承擔一個項目,風險確實會很大,就保證不了安全性和流動性。 在拓展中小保險公司投資渠道方面,我們希望,一是促進資產管理公司為中小保險公司提供的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效益更高,條件更優惠;二是鼓勵中小保險公司主動參與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從發起到實施的全過程,使中小保險公司自身擁有的資源也得到利用。 基礎設施投資也要做市場細分,小公司可以各攻一個區域,或者專攻某個領域。比如有專攻交通運輸的,有專攻市政管網建設的,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21世紀》:目前監管部門傾向于中小公司將資金交給專業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打理,這樣不是也可以參與到一些項目中,解決很多投資上的問題嗎? 黃勁松:中小保險公司是愿意通過與資產管理公司的合作來獲得理想的投資收益、提高自己投資管理能力的。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九條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經營范圍的規定中,一是受托管理運用其股東的人民幣、外幣保險資金;二是受托管理運用其股東控制的保險公司的資金。在這一條上沒有大的突破,其他保險公司肯定會有一些顧慮,畢竟其大股東的利益是要占頭一位的。 如何通過信息披露公開透明,業績評估的科學客觀,使現在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變成更公眾化的資產管理公司,增強中小保險公司對他們的信任度,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菁:我想在這方面中小公司確實可以抱團打天下,就像銀團貸款一樣,聯合起來對某個項目進行投資。 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是資金規模大了,很多門檻都能跨過去;二是參與主體多可以相互監督,在投資風險的控制上就會相對比較透明;三是可以實現基本相同的投資收益率,從而讓各家保險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前端的產品開發和營銷以及客戶服務的層面上去,避免在所謂的保單回報等方面產生不利于行業發展的惡性競爭。 增資突圍 《21世紀》:投資收益率同時還是影響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因素之一,如果投資收益達不到預期,以固定利率產品為主的壽險公司就無法兌現承諾,加上中小公司的資本實力比不上大公司和合資公司,你們是否在償付能力上感覺更大的壓力? 姜建國:新公司、小公司目前基本都是企業持股,前期一個股東投資一個億就差不多了,但新公司對發展的追求和資本實力很容易形成矛盾———新公司要大力鋪設新機構,要快速的發展業務,很快就會形成資本金的不足。 閻波:我想扶持中小保險公司的發展,不等于單純的大力鋪設機構,不等于要把規模快速做大,而是要做出各自的品牌。可以是在某一個區域,如長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把品牌做得很好,也可以是在某一個點上把品牌做出來,然后再發展開去。過去的老牌公司靠規模做大品牌的路徑現在已經不適用了。 《21世紀》:解決償付能力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解決,包括股東增資、發行次級債券、引進國外的戰略投資者等,這些方式在操作中有什么障礙? 高菁:解決償付能力的問題,我個人覺得目前比較有效的途徑還是增資這條路。但是關鍵是增什么資,是戰略投資還是財務投資,資金來源本身是不是穩定,追求的是長期的收益還是短期的利益,新進股東的思路和想法和現在的管理是否一致,對現有的經營管理思路會不會產生影響。 前期還是更多采取戰略投資股權融資的辦法相對來說好一些,主要選擇一些能夠致力于長期投資的機構會更有利于中小公司的發展,所以我感覺這個問題已經不是償付能力的問題,反而是一個公司治理結構的問題。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我們都要考慮他們投資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自己經營的目的又是什么,兩者如何匹配,如何平衡。 發行次級債對短期的收益有一定的要求,對中小公司而言,可能還本付息的壓力比較大。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