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保險成色大起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12月28日 15:20 《理財周刊》 | |||||||||
我們無法否認,很多市民都有崇洋的心理。也許正是為了迎合這樣一種心理,在保險推銷過程中出現了小部分高舉“國際化”的營銷人員。面對這些“洋保險集團”或是“洋資產管理公司”在國內銷售的產品,消費者可要留心那些偷換概念的推銷了! 文/本刊記者 陳婷
保險推銷拚命打“洋味”牌 “李太太你好,我們是法國AXA保險集團的,現在我們這邊有一個很好的投資計劃,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來福州路辦公室商談。” 無獨有偶,蔣先生也接到類似的電話:“我們是香港上市公司平安保險集團的,我們的產品特別好,請您來聽一聽。” 蔣先生接完電話有些哭笑不得,他抱怨說,平安不是國內的本土保險公司嗎?雖然是在香港上市了,但有必要把自己說得“很國際化”嗎? 美國、德國、法國、荷蘭……似乎一旦推銷的保險產品與這些國家名稱掛上鉤,就陡然有了幾分更為驕傲的姿態,似乎就能憑此將“土鱉”產品比下去,成為天然的“優質品”、“優等生”。于是乎,我們漸漸發現,保險推銷這事,最近興起了一股大打國際牌的勢頭。 保險產品“洋味道”能移植幾分? 不可否認的是,國際成熟市場的金融體制比較完善,國際化的保險集團或資產管理集團運作金融產品的經驗豐富、歷史較長,品種多樣化程度較高,管理上更為規范。可是,這些“洋保險集團”或是“洋資產管理公司”在國內銷售的產品,雖帶有幾分“洋血統”,卻也并非地道的、洋味十足的“全進口產品”,而往往是通過中外合資公司的載體,在國內研發設計和銷售的,是符合中國法律規范和保監會要求的“國產化”產品。而已經在海外成熟資本市場上市的本土保險公司,雖然在公司組織結構、運作管理上比較透明、規范,但也不能由此直接得出一個“海外上市公司的產品更好”的簡單結論。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投保前碰到營銷人員刻意向你突出自己所屬公司或產品的“國際化”,大家可就要留個心眼,看看其中的奧妙關系、運作方式,才能把握這“洋味道”到底移植了幾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