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資保險這五年:一切從挖角開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0:53 21世紀經濟報道
第三屆·21世紀保險圓桌論壇 主持人:唐學鵬(本報資深編輯) 嘉賓: 郝演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 鮑勃·吉布森(恒安標準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 齊萊平(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董事總經理) 董宏良(首創安泰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 袁通君(恒安標準人壽保險公司市場部總經理) 謝忠(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 賴軍(招商信諾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 本報記者趙萍北京報道 【編者按】 保險業是中國金融業第一個實現全面開放的行業。 1992年,美國友邦保險公司獲得了中國對外資保險開放的第一張牌照,自此,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大幕徐徐拉開。 入世成為外資保險在中國發展的重要契機。截至目前,外資保險公司已在14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設立機構和開展業務。 五年河東,五年河西。從當年的產品、服務、營銷創新,到如今的經營管理和人才戰略探索,外資保險仍不遺余力拓荒,雖然業內挖角、高管頻繁更替仍不時困擾著他們。 外資保險究竟給中國市場帶來了什么,又有哪些亟待完善之處?21世紀第三屆“保險圓桌”特邀外資保險高管和專家共同探討“入世五周年———外資保險在中國”。 首創安泰的60個合規政策 《21世紀》:入世五年來,外資保險公司為中國市場帶來的是單純的資本存量的增加,還是大量創造性的資源,如人才、技術、經驗的傳遞? 郝演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在中國的整個金融市場中,保險市場是外資進來最多的,無論是獨資、合資的數量都大大超過銀行業。官方研究結果顯示,外資(保險)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是6%左右,但如果把外資在中資保險公司中參股的部分都計算在內,將超過34%。 入世前夕大家講“狼來了”,現在來看到底狼來沒來?我感覺外資對中國保險業產生了壓力,但這個壓力沒有當初想象的那么嚴重。 謝忠(太平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是朋友來了。這是我國保險業開放的必然趨勢,對老百姓是好事,對于保險經營者來說,經營技術層面,產品和營銷模式、戰略等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借鑒。 齊萊平(中美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董事總經理):外資能帶進來什么?是錢、人才,還是技術?我想是新的理念和技術,通過引入外資激活刺激整個行業,讓行業加速發展。主體增加后,銷售渠道的增多,老百姓的選擇也就多了。 董宏良(首創安泰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沒錯,外資帶來的絕不是單純資本存量的增加,而是整個市場的競爭,在營銷模式和人才戰略等方面的示范效應也是有的。 總的來講,前一階段我們注重外資的營銷模式,后階段是外資的風險管控模式。我剛到任時,看到公司有六十幾個合規政策,有點抗拒。但外方認為如果這60個合規政策都不能實施,公司就會死掉,由此可見外資在風險管控上所起的作用。 袁通君(恒安標準人壽保險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對于合規性問題,剛開始時的確有些反感,覺得他們就是公司里的警察,但真正到了這種文化能夠深入人心的時候,員工就會認為這是一家負責任的企業,更注重于長期經營,員工會更有信心。 《21世紀》:產品、營銷、精算,尤其是在合規管理上,外資的示范效應顯著,他們與中資公司還有哪些差異? 鮑勃·吉布森(恒安標準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我們非常注重產品創新、精算、財務管理的技能以及客戶服務。接下來是通過人才的本地經營,形成合資公司的文化,以及合資公司的戰略。 袁通君:很多國外公司經營重點放在投資方面,銷售環節的利潤空間比較小。但在中國市場上,由于投資的限制,很大的利潤空間來自于銷售環節。西方國家對銷售環節監管得非常嚴格,而我們是在產品上監管得比較嚴格,所以中西方有很大不同。 賴軍(招商信諾人壽保險公司副總經理):大部分中資企業還是想越大越好,認為市場占有率有了以后就能賺錢,其實不一定,很多外資企業經驗告訴我們,不一定越大越賺錢。還有一個人才問題,不一定有外資參與才能管理人才,像平安,同樣可以直接引入外籍管理人才。 應對“挖角” 郝演蘇:我的學生作過一次調研,發現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和中資一樣,也是上來先挖人,所以他們認為外資公司和中資公司的策略相同。這個結論各位是否認同? 齊萊平:大家都是高估了市場,低估了競爭。你非常注重打造產品、渠道、人才培養等等,但市場不規范,一些其他的公司復制和挖角的成本,遠比自創成本少得多。現在(外資公司)是44家,五年以后可能變成88家,如果這種事情繼續下去,結果變成整個市場在內耗,最后受益者就是跳槽的人,業務品質沒提升,就是薪水提升了。為此我們多次跟監管層溝通,看新產品、新渠道是不是可以有保護期,同時對市場秩序也應該有所保護。 《21世紀》:可不可以建立這樣的一個保護機制?海外的經驗怎樣? 齊萊平:我沒有見過在全世界任何的國家和地區有對銷售模式的特別保護,而對新產品的保護有很多,保護期六個月或一年不等。但我剛談的是普遍的挖角行為,上世紀90年代末、2000年初的香港我也看到過這樣的現象,整個行業新契約保費增長十幾個百分點,可總保費是減少的,后來我才明白,這是(由于)一幫人從A公司跳到B公司,把舊保單全部賣掉,在新公司重新上一份,最后吃虧的是老百姓。 所以,我認為在開放過程中,監管機構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定出一些游戲規則,例如嚴格限制每個公司同業增員的比例。 鮑勃·吉布森:齊總所說我在英國十年到十五年前也看到過,在英國處理這樣的問題方法就是通過監管機構,對銷售流程進行強制監管,要求銷售人員必須從客戶利益出發,全面了解客戶的理財需求,為客戶提供理財建議,而不是單獨銷售產品。 《21世紀》:舊保單賣掉換新保單會損失客戶利益嗎? 鮑勃·吉布森:其實沒有明確的答案說好還是壞。從客戶價值角度上看,客戶把保單轉移到新公司,營銷員從中獲得雙倍的傭金,客戶的價值也相應受到損失。但如果新公司產品的投資回報高于保單轉換中產生的損失,對客戶來講就是好的事情,如果反過來就是不好的事情。 《21世紀》:除了監管機構制定行業規范外,公司自身有沒有好的辦法克服“挖角”問題? 董宏良:我覺得很多問題出在銷售管理上。為什么外資公司比較重視績效?因為(公司)要確定是不是選對代理人。要穩定營銷團隊,首先要看代理人是否能夠掙到錢,只有賺到足夠的錢,他才愿意參加營銷團隊,通過這個機制去獲得他應有的報酬。 鮑勃·吉布森:我們相信通過職員制這種營銷模式,我們對營銷隊伍會有更好的管控,銷售品質會更高,銷售團隊的留存率也會更好。顯然,采用這種模式在初期要比代理人的模式成本高,提供基本的底薪,會給業務帶來一定風險,所以公司內部更多的工作是為營銷員提供更好的培訓,更加積極的活動量管理,以及更好的激勵方案,這樣他們才能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價值。 賴軍:如果創新是很簡單的,就很容易被模仿,如果獨特,又有一套完善的系統支持,就不容易被模仿。我們專注地做我們認為的強項,例如電話或銀行的直銷,就不怕模仿。不過,我們看到的很多不是模仿,不是通過提高自身的技術含量后去競爭,而是簡單粗糙的競爭,減價、挖角、加工資。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