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潘燊昌:太保頭子傳奇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3:57 《中國企業家》雜志
在私募股權基金的運作下,“臺灣保險之父”能改變中國第三大壽險公司嗎?他將如何改寫游戲規則,并且提升大陸保險業的社會形象? 文/本刊記者 丁偉 “Patrick,有一個和我當初改革IBM一樣的機會,你要不要去?” 凱雷董事長郭士納對潘燊昌說。能從私募股權基金進入中國第三大壽險公司太平洋保險,時任ING安泰人壽大中華區總裁的潘燊昌不禁為之心動。但他并沒有馬上答應,“你們還沒談妥,找我做什么?” 經過三年的談判——潘燊昌之于凱雷也是三年的等待,2005年12月,凱雷完成內地最大一宗私募交易:和保德信金融集團以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太平洋保險24.9%的股權。 最后的障礙消除了。今年3月,59歲的潘燊昌從臺灣ING安泰退休。這位港臺保險業的風云人物、臺灣安泰的靈魂人物,迎來了人生又一個新的挑戰——經凱雷提名,中外雙方同意,他成為太平洋保險經營委員會主席。今年7月,保監會正式批復這一任命。 改變太平洋保險時已半年,潘燊昌仍為郭士納能邀請他,而且跟拯救藍色巨人相提并論感到榮幸。11月9日,他對《中國企業家》說,“這其實不一樣,我告訴郭士納,你改變IBM容易,IBM是全球性的公司,弄好策略、方向就差不多了;但太平洋保險是國有企業,我的工作是多方面的,需要改變公司的文化。” “當然,更重要的區別是,郭士納不會賣保險。”潘哈哈大笑。 潘燊昌曾經寫過兩本暢銷書——《膽大包天》、《聽老板的就錯了》,以其傳奇般的經歷和Make Difference(與眾不同)的想法而被人津津樂道。他也準備把再造太平洋保險寫一本新書,但主題不知是“大象也賣保險”,還是“大陸歷險記”。 傳奇生涯 以前在臺灣安泰,潘燊昌的公司離臺北101大樓(亞洲最高的建筑)不遠。如今在太平洋保險,他坐在新辦公室可環視上海灘(旁邊就是金貿大廈)。室內墻上掛著他那兩本書的照片,桌上有封面照片是他的臺灣《遠見》雜志,以及他和科林·鮑威爾、比爾·蓋茨的合影。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座位正后方的一幅字:“難得糊涂”。 翻開自傳《膽大包天》,他35年的壽險經歷和“凡事皆可為”的企圖心令人驚嘆。他用港化的普通話說,“我喜歡做其他人沒想過的事情,因為懶惰,反而沒有壓力,我一生走過的路都是很少人走的地方,所以我會成功很多。” 他的職業生涯堪稱奇跡。23歲從香港大學畢業后成為港府公務員,其后卻跳槽至美國國際集團(AIG)香港公司(即友邦保險);28歲時僅用三年考取香港第一張英國精算師執照,轟動全港,“潘燊昌紀錄”多年無人能破;40歲只身赴臺創辦安泰人壽,花18年締造了臺灣最大的外商保險公司,人稱“臺灣保險之父”。 喜歡看歷史書的潘燊昌也與歷史擦身而過。1983年,他從AIG馬來西亞調回香港任總經理,正值中英談判,第二年他獲選“香港十大杰出青年”。1987年創立安泰人壽時,臺灣剛“解嚴”;而如果當初不去,他很可能就是香港立法局委員了(有一個席位給保險業)。但他對政治沒興趣,放棄成為紅頂商人,“我的人生多姿多彩啊!我一點都不后悔,重新再來還這樣選擇。” 以十足的冒險精神,不按常理出牌,潘燊昌改變了保險業的游戲規則。當時臺灣壽險三雄(國泰、新光、南山)壟斷市場超過80%,但他仍能出奇制勝,從產品設計(首家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服務)到客戶中心和員工導向(已屬行業常識),從培訓(“幼獅”計劃)到行銷(安泰的廣告“麻將篇”、“飛刀篇”在國際上獲獎;他很喜歡創意,本來想退休后從事廣告),安泰建立了一支逾萬人的保險業務團隊,資產價值數十億美元,兩次被評為亞洲最佳壽險公司。 最讓他驕傲的是1999年“送給臺灣的一張保單”。“9·21”大地震兩天后,他力排眾議,做了一個讓同事擔驚受怕、同業措手不及、同胞歡欣鼓舞的決定:安泰宣布認養所有地震孤兒直到20歲成年,每月發給他們一萬臺幣津貼,考上大學者延至22歲。此番義舉反響強烈,捐錢不是最多的安泰卻獲得最大的回報:當年最佳企業形象獎。 能人也有挫折,大膽不安分與內斂厚道在潘燊昌身上并不矛盾。2000年7月,他一手打造的臺灣安泰人壽被荷蘭國際集團(ING)收購,他一度情緒低落,但又很快調整過來,留任并升至ING大中華區總裁,是該集團惟一的華人董事。 做了大半輩子保險,潘燊昌也會有“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的滄桑成就感,他卻說自己“一張保單都沒賣過”,“我不是推銷員,我推銷的是壽險的理念,我能夠鼓勵人才一起去做事情。”退休后來到內地,當上了與之打了十幾年交道的“太保頭子”,他主張的“三C哲學”(變動—挑戰—機會)再次見效。 絕對精算,十分保險 采訪那天,ATP網球大師杯賽在上海開打,太平洋保險集團是主贊助商,獨攬2億元保額大單。潘燊昌喜歡高爾夫,老虎伍茲就在上海參加匯豐杯高爾夫賽。不過,他很少陪客戶打球,也很少跟內地保險業同行交際,多年來堅持“不應酬、不奢華的單純生活”。 他承認自己不像商人,也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家,而是有著學者氣質的專業人士,“比較像一個壽險教主,講從心里服務、工作的意義。”他發現管理離不開忠誠、信任、寬容等做人的基本原則,并歸納為“管理B2B”(Back to Basics)。他的名言是:“保險公司的老板,不是股東而是客戶;而總經理和主管們的老板,不是美國安泰,而是業務員。” 這是一位奇怪的老板:潘燊昌在發給員工的郵件中稱呼“各位老板好”,還率副總裁在門口一字排開,歡迎“老板的到來”,讓員工受寵若驚又備感溫馨。這種做法也延續到了太平洋保險,他每次演講都稱員工為老板,“你們工作得好我們才有薪水。” 他把保險業的人性因素發揮到了極致:一年一度的績優業務員表揚大會(AAP),獎勵10%的業務員出國游玩,他的朋友、香港前立法局委員李鵬飛稱之為“大手筆”;在AAP大會上,經典節目是潘燊昌的“扮裝秀”,嚴肅拘謹的他放下身段,扮演濃妝艷抹的埃及艷后,或與麾下五虎盛裝共跳巴蕾,讓員工樂翻天——他的“戲路”很廣,從卡門到日本藝伎,從男孩組合到伍佰,從胖天鵝到維納斯,百變造型引為年度盛事。 明年夏天,潘燊昌也將把AAP搬到太平洋保險,“正在運作,大家都很期望。”“扮裝嗎?”“一定。還沒決定角色,看哪個好玩……” 如此給員工打氣,怎么會不“士為知己者死”呢?今年春節他和部下聚會時流露去意,動情地感謝他們過去的工作,眼帶淚水。3月14日,ING安泰人壽舉辦子公司成立慶祝酒會,最后三百多名賓客哭成一團,因為潘當場宣布退休。當然,他后來開玩笑地說,“ING進來五年,運作已經成熟,看起來不需要我在這里了。我離開對安泰一點影響沒有,他們反而做得更好。” 臺灣經驗能復制嗎?他說還要摸著石頭過河,“我不相信將臺灣經驗復制到內地會成功。”他對成功的定義是:“5年前臺灣有個調查,大學生的工作第一選擇竟然是壽險。想去哪家公司?安泰。在安泰想做什么?營銷員。這三個問題就表示我成功了。假如有一天內地大學生挑選職業首先考慮保險……” 潘燊昌有一種使命感。“我很不服氣,為什么要學外國的東西?我在這個行業里做就要變成世界的標桿。”當年ING收購臺灣安泰前,他打算“5年內打下大陸市場”,再反攻美國,“教美國人怎么賣壽險”。如果太平洋保險再造好,“改變文化可以影響整個行業,我更希望設立良好的從業標準。”若能標新立異、影響世界,“我的生涯就無憾了。” 改造太保 “在華人世界,沒有一個人比我更適合。” 很早潘燊昌就到內地談合作,與太保結下了不解之緣。1992年,太保開業前,他與時任董事長的戴相龍一起吃飯,后者請他給員工做培訓。后來雙方成立太平洋安泰。ING另組建首創安泰,在華有兩張壽險牌照,主管陶孟華、蔡康都曾是潘的舊部。 雖然是凱雷派來的,但潘燊昌并未參與凱雷與太平洋保險的談判。他跟凱雷簽了5年合約,以為在中國做生意可能要長線,“但現在看不一定,高國富董事長來了以后(今年9月接替王國良任太平洋保險集團董事長),對太平洋保險有一個大的計劃,在集團里有什么作用等,反而希望專業公司快些來(轉讓股權),比如保德信。” 在大型國企中,經營委員會主席的頭銜前無古人,受總經理監督,并對董事會負責,似乎很尷尬。潘卻不擔心,“很高興他們很合作,我很注意,如果有沖突我就不做。”太保管理委員會成員共4位,包括高國富、太保總經理金文洪、凱雷的楊向東和他。 當年到臺灣,他拿出了一張“使命宣言”,寫著投資于人、互信、追求卓越等理念。如今到太平洋保險,他的使命是:提供一個讓客戶滿意的長期保值服務。雖然公司頗多風雨,但他認為這個樣子已很難得,留下來的都是好人才,“我其實帶不來什么東西,他們比我更懂,我跟他們學的比他們學我的東西多。我幫助他們一個重要的地方是因為我來了——我在國外的名氣、經驗使他們覺得太平洋保險有希望,有前途。” 國內保險業鮮有“空降”的成功例子,潘喜歡的就是沒有先例。但他與其他拯救者不同,沒公開講話(內部演講《使命、互信、最好》),沒下命令做什么(希望慢慢改變文化),也沒帶一個人來(不想再多一個派系),對數字也不在意(讓郭士納大為緊張),到分公司時很受員工歡迎(請他在書上簽名)…… 從第一天起,潘就開始思考培養接班人,把經驗交給新一代太保人,開創一個新紀元,目標是三五年內成為亞洲最好的保險公司之一。變化逐漸凸現:培訓、組織架構變革(10月的蘇州會議是轉折點),原15個部門整合成銷售、營運、綜合和內控四大管理部門,分公司總經理調換等。2007年公司計劃才是潘燊昌決策的,他使太保人多年來第一次做計劃是自下往上,“明后年越來越習慣了會好很多。” 潘也聽說了平安保險、友邦保險都在研究對策,但他自知太保要改變游戲規則并不容易,“中國的情況并不是全部由市場決定的;同行也不用害怕,保險空間在大陸很大,第一張保單還沒賣完,人的一生要買六到七張保單。我做的事很可能兩三年后,大家說,啊……他們要追我們就得兩三年后,追不上了。” 他還沒在上海買房子,最大的風險是身體壓力,他也學會了“講政治”,知道“和諧社會”、“八榮八恥”、保險業“國十條”。“我覺得很有趣,國家的政策不單純在經濟方面,也重視道德文化,希望大家有正向的價值觀念。”當年臺灣對保險業改觀是因為地震的“機緣”,大陸當然無需如此,潘希望每一個太保人能參與中國壽險業的改變,對人、對社會產生長期的影響,最終提升自身的形象。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