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讓更多的人享有社會保障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 07:40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9月23日至24日,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就完善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等問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探討。他們認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 本報記者 葉 紫 首屆中國社會保障論壇從今年4月公開征集論文以來,共收到710篇論文,在學術界反響熱烈。中國社會保障論壇網站(www.cnss.cn)也于9月23日開通,該網站也是中國與歐盟社會保障合作項目的工作網站。 -政府官員的思路: 將農民工納入社保體系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在作主旨演講時說,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把解決當前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結合起來。他指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在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方面,重點是進一步擴大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范圍,在全國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并做好基金的管理和投資運營,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做好制度和資金準備,實現現收現付向部分積累的制度模式轉換;同時要積極穩妥地做好養老金計發辦法改革工作,逐步提高統籌層次,建立正常的養老金調整機制,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企業年金,推進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田成平說,完善城鎮醫療保險制度重點是在繼續鞏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同時,針對城鎮居民缺乏基本醫療保障的突出問題,逐步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障制度。 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田成平認為,重點是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積極推進農民工參加大病醫療保險,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并在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探索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田成平強調,必須把“讓更多的人享有社會保障”作為推進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優先目標,使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享有社會保障。當前,要以混合所有制與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和農民工為重點,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要進一步明確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特別是加大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的資金投入,逐步提高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的比重。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預決算制度,強化預算約束,形成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 -專家學者的建議: 推進城鄉社保統籌發展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高尚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培林等專家學者的演講主題,都是圍繞著解決農民和城市貧困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展開的。 高尚全表示,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每年要出現數百萬的失地農民。由于很多失地農民缺乏必要的非農產業謀生技能,加之征地補償中存在一些不公正現象,他們的生產生活面臨較大困難,普遍存在“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的狀況。失地農民和進城農民工是介于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的邊緣群體,解決好他們的社會保障問題是推進城鄉社會保障統籌發展的關鍵。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探索在整合養老保障、失業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礎上為失地農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高尚全建議中央財政設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專項補助資金,對困難地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給予支持。 鄭杭生引用的抽樣調查數據表明,中國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5%享受養老保險。沒有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難以擺脫“農民真苦”的局面。政府應當采取適當傾斜的社會經濟政策,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目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總數已達1.4億。除少數城市、危險性大的煤炭行業等以外,針對進城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建立起來,應將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置于優先考慮的范圍內。 李培林說,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1.75億人,只能覆蓋全國就業人口的23%,絕大多數農業勞動者、農民工都在社會保障體制之外。當前最緊迫的工作,是把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擴展到廣大農民,F在很多地方最大的政府收入是土地出讓金,一些地方試行的“土地換保障”做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建議,應該加強“土地換保障”思路的研究,把更多征占土地的收益用于農村社會保障的建設。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