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重慶大旱再次考問農業保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7:16 中國保險報

  □劉新立

  今年入夏以來,重慶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截至9月6日,因旱直接經濟損失已經超過80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高達59.5億元。面對巨大的災難,人們再一次想到了保險。如果能有農業保險的賠付,重慶的農民在幾近絕收的情況下,就不會感到如此無奈。保險本來是“防患于未然”的,但為什么每次都是洪水過后、臺風過后、大旱過后,我們才會想到保險?近年來,農業保險的重要性和在實踐中開展的迫切性頻頻見諸報端,農業保險的試點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若干意見》更是明確了農業保險未來發展的方向。但另一方面,在真正需要農業保險“雪中送炭”的時候,卻時不時出現農業保險的“抱憾”,農業保險似乎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一提到農業保險,有人就會覺得,中國的農民不僅沒有投保的能力,也缺乏保險的觀念和意識。誠然,大多數中國農民不像美國的農場主那樣有投保實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業保險就沒有發展空間。作為一種政策性保險,政府和保險公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產品、宣傳、服務和政府支持這四個方面,還有很多亟待加強之處。

  產品是連接保險人和被保險人的紐帶,既然要發展農業保險,產品應該是打頭陣的。但保險公司紛紛把類似于重慶大旱的旱災風險列為除外責任,而且,在全國很多地方,農民需要的險種,保險公司都不能提供。這里的原因究竟何在?從理論上來說,農業自然災害風險并不是理想的可保風險,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有很多非傳統的解決方案可以選擇。例如,在保費方面,需要有農產品生產與消費中的各個環節來支持。即使是最末端的農產品消費者,其實也承擔了由于減產而價格上升的風險,那么,這種風險的成本肯定不應只由農民承擔。又如,中國現在有農產品期貨市場,今后如果天氣指數期貨這樣的衍生品能夠發展起來,保險公司可以在這些市場上轉嫁承保風險,加之一定程度的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它在技術上的困難將會大大降低,不可能總是出現“農險越做越虧”的情況。

  眾所周知,保險產品是無形的,經常聽到有人說這種無形性似乎是保險的一個弱項。但實際上無形的產品有很多,如心理咨詢,而心理咨詢是非常有市場的。所以,無形產品并不等于天生就比有形產品缺少點什么,產品的魅力不在于有形還是無形,關鍵在于最終的用途。“酒香不怕巷子深”,保險最應該借鑒的,恰恰是這個“香”字。未見其形,先聞其香,消費者的觀念和意識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要想提高農業保險的地位,最好的辦法就是“用事實說話”。例如,一場大災過后,各方媒體在報導災情如何嚴重之時,如果也談論一下農業保險如何像“雪中送炭”一樣給災民解了燃眉之急,農業保險的形象立刻會“光輝”起來,這無異于在最恰當的時候給它做了最好的廣告,絕對不會再有農民懷疑農業保險的有效性,也不會出現像這次重慶旱災中,有的農民沒有聽說過農業保險的怪現象了。

  其實,比產品更重要的,是服務。任何一個人買保險,都希望能夠看到保險帶來的好處。正是這個原因,國外才有保險公司在出售健康險的同時,出資建體育館供被保險人鍛煉身體。也正是這個原因,臺灣一家壽險公司在一次大震之后,收養了所有的震后遺孤。我們的保險公司應該想想,要讓農民來投保,我們能為農民做些什么?如果承保了旱災風險,能不能免費為需要的農戶打一口深井?能否優惠提供滴灌設備?如果是政策性的農險公司,能否在科技興農上作出積極的貢獻?能否在某些方面為農民的致富提供一些幫助?有了這樣的服務,任何一個人都不會排斥保險,保險會以最美好、最健康的形象深入人心。

  既然是政策性保險的定位,政府的作用就必不可少。政府的支持作用非常關鍵,它涉及法律、保費補貼、稅收優惠和基金建設等諸多方面。以基金建設為例,其實像這次重慶的旱災50年一遇,即使只在重慶這一個地方,也可以算是可保風險了。但為什么保險公司卻將之列為除外責任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農業風險基金,誰也無法保證在收取了幾十年保費之后,巨災才會發生,而一旦在早期發生,對保險公司的影響是很大的,誰也不愿意冒這樣的風險。

  由此看出,農業保險的整個鏈條中還有缺失的部分,只有這個鏈條完整了,農業保險才能“用事實說話”,才能在大災過后沒有遺憾,才能健康發展。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