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加快建立巨災保險機制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 12:00 解放日報
聯合國國際減災10年委員會于1994年發表的災情報告指出,世界上發生的大災在過去的20年中增加了數倍,并將巨災判斷標準界定為:“財產損失超過該國國民收入的1%,受災人口超過該國總人口的1%,死亡人口超過100人。” 巨災頻發引發巨額損失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世界巨災發生的頻率和巨災所造成的損失都在明顯增加。1992年美國安德魯颶風造成的損失達300億美元,由此導致保險賠付高達200億美元;1998年中國長江流域的特大洪災,造成財產損失近2000億元人民幣。 中國是巨災多發的國家。聯合國發布的20世紀54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中,有8個發生在中國;據統計,每年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00億人民幣以上;20世紀全球僅有的兩次死亡人數高達20萬以上的大地震都發生在中國,其中包括1976年的唐山地震;建國以來,地震造成了28萬人死亡,占全部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4%。 導致巨災頻繁的原因很多:自然因素,如美國安德魯颶風、日本阪神地震、中國長江流域洪水、印度洋海嘯;人為因素,如美國9.11恐怖襲擊;人口的增加,巨災發生在人口高密度的地區,更加雪上加霜;經濟發展加快,出現了財富的集中,容易引起大損失;現代工藝和材料易遭破壞,如航天飛機的元件數高達107件數量級,整體可靠性約為40%,美國“挑戰者”、“哥倫比亞”發射失敗,機身損失高達10多億美元。 巨災保險轉嫁風險 保險和再保險無疑是對具有發生可能性微小,但損失巨大的巨災風險最佳處理手段。但是由于我國經濟基礎薄弱,受保險業資本金制約,保險的經濟補償能力仍十分低下。2005年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2042億元,相應的保險賠款僅為100億元,比例不到5%,低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 國際保險業用巨災再保險費衡量巨災保險發展狀況。自從美國安德魯颶風以后,屢次發生的巨災損失進一步減少了保險業的資本基礎,使全球非壽險業的承保能力進一步下滑。據瑞士再保險統計,2000年以后非壽險承保能力每年短缺100億美元。 由此,保險界有識之士提出通過更加廣闊的資本市場來轉嫁巨災風險的思想,即利用巨災債券、巨災期貨和巨災期權等巨災證券化工具。巨災債券是一種發行受益和約定巨災損失相連結的債券,如果在約定時期內未發生巨災事件,或者巨災損失沒有超過該限額,則投資者就會按照約定的較高的利率收回本利;如果相反情況發生,則投資者將面臨或免除部分本利或延期支付或不支付全部本利,1994年以來,全球大約有50多家再保險公司和投資銀行發行了127億美元保險連接證券,70%與巨災風險有關。 巨災風險互換也是近年來出現的處理巨災風險的手段,其中一種形式是交易雙方以一定的條件交換所沒有的風險,比如一家保險公司可以將其承保的美國洛杉磯地震險同另一家公司承保的美國長島風暴險進行互換。由于不同的保險人位于不同的地域,而不同的地域面臨不同種類的風險,而且風險發生的時間和損失程度也有很大差異,因此互換為保險人提供了分散風險的新渠道,使各個保險人的保單組合在地域上和承保風險上達到多樣化、分散化。另外,建立巨災保險基金和直接稅收來處理巨災風險也是一種手段。 如今我國政府已著手建立中國巨災保險的框架,包括:建立巨災保險應急機制,把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降至最低;建立政府支持下的巨災保險制度,給予巨災責任準備金稅收支持;建立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充分利用國際、國內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建立巨災保險基金、研究巨災證券化措施。 (本文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作者:韓天雄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