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健全農業(yè)保險制度有待多方發(fā)力 分散巨災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見習記者 鄒靚 7月中旬以來,“碧利斯”、“格美”臺風連續(xù)侵襲我國東南沿海及中部內陸地區(qū)。受災最嚴重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等六省區(qū),直接經濟損失以百億元計。新上馬的政府應急機制正接受臺風的考驗;災后重建,即將對農業(yè)保險拉響警報。 據悉,此次遭臺風侵襲的多為農村地區(qū),以湖南為例,主要集中在湘南的衡陽、彬州、永州等地。湖南保監(jiān)局一位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很多交通、通訊設施中斷,查 勘定損在不斷更新。“剛開始災后重建,又遇“格美”來襲,損失肯定比原先估計大的多”。目前正是災情最嚴重的時候。 查勘定損考驗的是技術,災后重建考驗的就是機制。 過去的20多年,農業(yè)保險承擔了超過120%的平均綜合賠付率。1985至2004年,累計虧損18.67億元。從1994年起,農業(yè)保險保費收入逐年下降,險種不斷減少,規(guī)模逐漸萎縮,自去年起才有所起色。 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和2004、2005、2006年連續(xù)三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十一五”規(guī)劃都對農業(yè)保險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但時至今日,我國仍未建立起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同時,農業(yè)保險缺乏國家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更缺乏針對農業(yè)保險的法律法規(guī)。 業(yè)內人士介紹,臺風、暴雨類自然災害涉及的具體險種主要集中在企財險、家財險、個人工商戶財險、農業(yè)險、車險、意外險(壽險)六大類。但農業(yè)保險風險大、經營成本高,各地普遍存在投保覆蓋面窄、承保率低的問題,深度、廣度都還不夠,而“根本原因還是經濟實力有限”。 我國自2004年開始政策性農業(yè)保險試點,繼上海、吉林、黑龍江之后,安徽也即將成立全國第四家農業(yè)保險公司。而相比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qū),這還遠遠不夠。 期間保險業(yè)內專家多次呼吁,建議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從農業(yè)保險立法、財政稅收補貼、經營模式創(chuàng)新等多個方面逐步建立多層次體系、多渠道支持、多主體經營的農業(yè)保險制度框架。支持農業(yè)保險需要多方面共同發(fā)力,單純的“以盈補虧”、“以農養(yǎng)農”并不足以解決問題,以再保險、保險基金等創(chuàng)新機制的運用作為有力的補充手段,政策性保險的道路還任重道遠。 臺風的影響在漸漸消退,而農業(yè)保險制度的建立才剛剛開始。
【發(fā)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