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國第一個法定的強制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即交強險)終于正式露面。這意味著,沒付這筆保險費的所有機動車,將被禁止上街。
一時間,車主與行人的關系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但筆者以為,這樣一種強制保險的問世,其意義早已超越了維護交通安全或者保護行人利益的范疇。應該說,它開創了一個時代,每一個人或每一個企業都需要為自己的社會責任“買單”的時代。
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都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這一點并無爭議。問題在于,在過去很長時間內,這種責任一直缺乏有效的實現渠道。除了稅收調節之外,這種責任往往依靠企業的“良心”或“塑造形象”才能變為現實,“責任”在無形中變成了可以選擇的“權利”。
強制保險的出現,使“責任”的實現終于擁有一個合適且有效的經濟手段。就拿交強險來說,其強制性特點隱含著一種倫理判斷:不管你的駕駛行為是否對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實質性的危險,但只要你開車上路,就必須對別人的安全負責。強制保險的價值,就是讓這種倫理上的責任,真正成為了一種法定義務。
廣而化之,類似的責任其實還很多,比如煤礦主,必須對礦工群體的生命安全承擔責任;比如污染企業對周邊居民的健康負有責任;比如公共場所,似乎應當為到此一游的公眾負起責任。應該說,強制保險的出現,為這些“責任”的落實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這使我們必須更加珍惜初生的“強制險”。筆者以為,首要的問題是,強制保險,能否真的實現不盈不虧?既然強制保險是種責任的體現,那么商業機構都不應該從中牟利;當然,強制保險勢必要借助保險公司進行運作,如果這個險種持續虧損,顯然也是不可能的。現在,第一個強制險———交強險的費率已經亮相,據說它是參考各方意見,特別是保險公司多年商業三責險業務的經驗制定的。如此制定標準是否合理?如果出現贏利應該歸誰?費率又如何調整?如何讓公眾參與?這些,將成為交強險,或著所有的強制險首先要面臨的制度難題,而目前,這些的制度環境,才剛剛開始建設。
從某種意義上說,交強險的真正價值并不在于它究竟為行人提供了多少保障,而在于它能否找到一條可行的強制保險的坦途,為未來更多的強制保險打下基礎。
陳春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