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醞釀巨變 從粗放走向精耕細作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30日 10:40 金時網·金融時報 | |||||||||
保險業發展啟示錄·中篇 記者 方華 “不得不承認,目前我國保險業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是保險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不相適應,加快發展、做大做強保險業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這是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的講話。6月26日,系統描繪保險業發
不難看出,對于保險業重要功能及其作用的認識,正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深化,作為率先完成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的金融行業,保險業在近幾年內取得了突出成就。“2005年保費收入4927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17.3%”的數字使得保險業與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相比,是三年來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 從計劃經濟時代一家國有保險企業獨力支撐市場,到如今100家不同組織形式和所有制成分的保險機構同臺競技,改革的深化與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為保險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公平的歷史舞臺。其中,三大公司的“境外上市”是一次重要的歷史契機。 契機:“境外上市”引發制度革新 金融業內,“先吃螃蟹的滋味”對保險業已經不足為奇,從率先完成國有公司股份制改造,到率先實現境外上市,再到率先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近幾年,作為保險業改革的中心環節,公司改革已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大進展,一方面經營機制逐步轉換,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改革釋放的活力正在成為促進保險業又快又好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年來,中國人保成為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國有金融企業,中國人壽創造了2003年國際資本市場首次公開發行的最高紀錄,中國平安成為第一家以集團形式在境外上市的金融企業,“三家公司通過境外上市共籌集資本金487億元,為保險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本基礎。” 不僅于此,“上市后企業需要以國際成熟市場的標準和要求來考慮自身發展戰略,不論貧富都在同一條跑道上,從制度運行到產品、服務和管理,都由國際市場來評價,投資者看中的是效益即利潤指標,這在于你有無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告訴記者,“這推動公司在產品轉型和結構調整等方面有了明顯改觀,如國際成熟的產品在國內市場基本都有,從以躉交的短期產品為主轉變為強調期繳業務及其規模,不再是一次性催肥式的資源開采。” 作為國內首家股份制保險企業及引進外資的金融企業,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建立起與國際先進企業看齊的經營管理體系,并在體制、機制、專業人才隊伍和資本實力等方面做足了準備。“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優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與集團組織架構,初步建立起科學、規范的決策機制和集團與子公司間協調可控的管理機制,包括符合國際水準的信息披露制度與機制,整體治理逐漸向國際先進水平靠攏。”從深圳蛇口一隅崛起、締造“平安神話”的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對記者如是說。 如今,三大公司獲得了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股價平均漲幅超過130%。正是以境外上市為契機,三大公司在加快自身制度建設的同時,市場的開放已經帶動了全行業制度建設的革新。“一個重要事件是,保險財務制度的修訂工作已在去年由財政部啟動,今年下半年即將出臺新規,完全向國際標準看齊,這有可能使全行業各個機構重新排隊。”郝演蘇稱。 定位:從“粗放”走向“精耕細作” 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競爭壓力的存在正在催化保險業內在的改革動力,尤其在增長方式上,正逐步實現從以往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化經營,更注重“精耕細作”。 2003年7月,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正式變更為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如今旗下擁有財險、資產管理、健康險、壽險等多家分類經營的子公司。 “現階段,我們會加快推進綜合性經營,探索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深層次合作機制,實現‘一個客戶、一個渠道、一個后臺、多個產品’的模式,注重專業化運作,加快發展專業保險公司,按國際標準完善治理結構,實現‘精耕細作’,增強精細化管理和差異化經營能力。”中國人保控股公司總經理唐運祥告訴記者。 馬明哲說,產品設計能有多大空間、是否能夠吸引客戶,歸根結底看投資渠道和投資回報,在當前各金融領域相互滲透和競爭的背景下,拓寬投資渠道、提升投資回報對于改善保險公司資產負債匹配、提升市場競爭力、規避經濟周期風險、保障公司穩健經營非常關鍵,“我們將充分利用各項有利的政策條件,著力打造國際一流的資產管理平臺。” 其實,不論是大型金融保險控股集團,還是小規模保險企業,在產品、服務、管理、資金運用等方面以專業化形式進行“精耕細作”,已經成為一個明確的方向。 功能:從保障、融資到“參與社會管理” 正是在專業化“精耕細作”的趨勢下,保險業的保障功能正逐步完善,資金涉足領域在逐步拓寬,資金運用能力正在加強,這促成一個事實的出現:保險業在社會管理方面的功能正日益凸顯,能夠為參與社會管理、提高政府社會管理效率發揮特殊的作用。如“交強險”要求將車險費率與交通違章掛鉤,通過“獎優罰劣”的杠桿手段引導人們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在以人為本的原則下,保險業能夠服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全局,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養老保險、健康保險和責任保險,當然,建設一個市場體系完善、服務領域廣泛、經營誠信規范、發展速度與質量及效益相統一的現代保險業,既要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與支持。” 唐運祥稱,之所以突出保險業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因為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社會互助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能夠憑借不同的產品、服務及功能,為各地區、各產業和各類群體提供服務,發揮作用的空間十分廣闊,“特別在防損減災和災害事故處置中的特殊作用,能夠極大發揮保險業在理順社會關系、減輕政府負擔、化解各類矛盾、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功能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正在轉向市場經濟,保險業正從以保費為中心到現在更多考慮保費背后蘊含的價值,即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功能三者并舉,要把這三方面做好、做深、做透、做細。”郝演蘇稱,作為一個為社會和大眾提供服務的機構,保險業做大做強的內涵正在改變,要與社會需求相對應,以好的產品、服務和利潤回饋社會,不僅在于提供社會保障功能,更能為打造和諧社會提供一種必要的社會管理和輔助手段,如此行業的發展才更有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