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4月25日訊 記者吳紅軍報道 中國保監會和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近日聯合下發《中國保監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關于保險業參與平安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深入貫徹《中央政法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于深入開展平安建設的意見》,充分發揮保險業在平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出了明確的意見。
《意見》指出,保險作為一種市場化的風險轉移機制、社會互助機制和社會管理機制,與平安建設關系十分密切。多年來,保險業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為社會治安明顯進步、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
《意見》指出,要充分認識保險業在平安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一是保險業參與平安建設,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二是保險業參與平安建設,有利于預防和減少安全生產事故,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三是保險業參與平安建設,有利于整合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資源,建立健全社會管理新格局。
《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保險業在平安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統籌城鄉養老、醫療保險發展,穩定人民群眾生活預期。進一步擴大商業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覆蓋面,滿足多樣化的養老、醫療保障需求。創新產品服務,大力發展個人年金、團體養老等保險業務,為企業年金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務,探索開展管理式醫療和第三方管理醫療保險服務,提高城鎮居民養老、醫療保障水平。針對我國廣大農民,研究開發保費低廉、保障適度、條款通俗、投保簡便的養老、醫療保險。積極開展務工農民養老、醫療和意外傷害保險。探索通過保險提高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水平的有效方式。發揮保險公司網絡和管理優勢,解決務工農民因流動而導致保險中斷問題。完善和推廣保險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模式,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二是運用保險機制加強災害事故防范,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加強對被保險人的安全教育,提高風險意識,重點做好風險管理咨詢、防災檢查等基礎性工作,建立風險識別、預警、控制機制,將風險控制關口前移,幫助被保險人查找風險隱患,降低事故發生率。探索建立保險與消防、氣象、防震、抗汛等相關部門信息共享、協同配合的風險防控機制。
三是發揮保險的補償功能,積極參與災后救助,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進一步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的快速反應機制和協同工作機制,妥善處理各類重大風險事件。發生重大災害事故,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迅速組織查勘理賠,在切實履行保險賠付責任的同時,配合政府有關部門做好災后重建工作,幫助受災企業和群眾盡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完善理賠服務標準,優化服務流程,增強快速理賠能力,不斷提高理賠效率和服務質量。針對地震、洪水等巨災風險,研究建立由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共同參與的巨災保險機制,避免巨災事件引發社會風險。
四是建立保險與平安建設的互動工作機制,開創平安建設工作的新局面。建立黨委政府組織推動、社會各方積極參與、保險公司市場化運作的互動工作機制,以保險為紐帶把各方利益結合起來,整合社會資源,提高平安建設的成效。在煤炭、煙花爆竹生產企業進行雇主責任強制保險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在高危行業、公眾聚集場所推廣。以《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的實施為契機,在有條件的城市,推廣上海機動車輛聯合信息平臺的經驗和做法,建立起機動車責任險費率與駕駛員交通違法違章記錄、機動車安全事故理賠記錄掛鉤浮動制度,減少交通違規行為和事故的發生,改善城市交通狀況。要認真總結各地建立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制度試點的經驗,完善相關制度措施,逐步擴大試點范圍。進一步完善部分地區開展“治安保險”的做法,把居民財產保險與治安管理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社區治安防范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