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搶灘年金市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3日 14:10 證券日報 | |||||||||
□ 主持人:馬玉榮 嘉賓: 中國人壽年金經理 郭志強 中國養老金網總裁 鄒照洪
日前,有媒體報道基金公司企業年金業務第一單呼之欲出。雖然2005年8月2日第一批年金管理機構出爐,但事實是一邊沒有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卻管理著巨額企業年金基金,一邊是有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卻找不到下鍋的米。 新舊轉軌之痛 主持人:目前,我國企業年金資金規模在1000億元左右。如何看待新與舊管理方式的碰撞?年金計劃主力軍的運行模式?如何轉軌? 郭志強:中國電信2003年將8億元企業年金分別交給中國平安保險和中國人壽來運作。過去的團險一般規定收益2.5%-3%,屬于DB計劃企業年金與這不一樣,年金是信托的方式,象太平養老保險、平安養老保險渠道業務多,中國人壽沒有年金受托資格,沒有受托資格的進展就相對慢點。托管人6家都是銀行,這部分資金沒進行投資運作,沒選受托人、投資管理人,沒進入股市,滯留在資本市場之外。相比之下銀行、保險有渠道,原來的客戶基礎好,年金業務比較容易做。 鄒照洪:新舊企業年金管理模式如何轉軌確實是問題。保險公司的團體年金的模式要轉換成新的DC模式的企業年金其中涉及諸多利益問題,也不容易。集團財務公司暫時還不具備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但是歷史原因又使財務公司管理著巨額的企業年金,如何退出或過渡?各地方社保管理的企業年金存量又如何順利按新的法規規范?如果有的還有虧損,怎么移交?也還需要做大量工作?傊,歷史問題不處理好,都將影響企業年金的健康發展。 目前企業年金的運行模式有三種:一是企業集團或行業年金中心模式,其資金總量為350億左右,其中有大部分由集團財務公司管理。以國家電力年金為例,電力年金大部分在參與水電建設,部分購買債券和商團險,股票投資較少。二是地方年金中心模式,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全國各地方社保的企業年金存量150億左右。各地方年金基金的投資方向,主要是國債投資、購買基金和委托理財。三是年金直接保險模式,其資金規模430億元。根據《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規定,行業年金和地方年金中心掌握的企業年金要逐漸向規范后的企業年金過渡,相對于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年金保險將逐漸被規范化企業年金取代。由于相關細則尚未出臺,目前,相當多的存量企業年金仍然在舊體制下運作。 銀行領風騷 主持人:2月15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了第一批三家央企的企業年金方案,群雄逐鹿格局下,什么企業進展快?如何更快地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郭志強:目前,企業也比較謹慎,他們要了解產品方案,怎么投資,管理費提取辦法,現在主要停留在前期協議階段。管理激勵程序上有個過程,應客戶要求,要簽投資管理合同、托管合同,導致沒正式運作,以后細節還很多。 比如投資業績計算方法,不是一次性流人,每個月都流人。稅收問題,對投資收益怎么處理,企業債、國債投資品種的投資收益的稅收問題,運作過程要研究很多問題。年金要實實在在發揮作用需要政策突破,不同部門如國資委、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和人民銀行等要相互協調。 鄒照洪:2月15日,勞動保障部批準三家金融企業的方案,使其最早進入運做程序將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關于銀行系統企業年金進展情況: 1、銀行作為一類金融機構,七家銀行取得了不同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的資格,其作為托管人或賬戶管理人開展業務的情況,我們在《2005年中國企業年金市場報告》中已有總結,歸納為一句話:銀行在領跑企業年金市場。 2、銀行本身作為金融企業,也在積極建立企業年金。招商銀行、工商銀行等最早作為企業年金的試點單位,對照20號令、23號令,這些銀行建立的企業年金還算是比較規范的,不過,也還需要按照新的法規進一步完善,如有的管理模式或投資形式為銀行理財產品、年金保險等等,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把它們轉化成規范化企業年金的問題。目前,尚缺乏相關實施細則。按照新的企業年金法規,新建或有意向建立企業年金的銀行有:建設銀行、華夏銀行等。 國有銀行建立企業年金,主要問題是如何兼顧新老員工的福利均衡問題以及方案設計中如何合理設計梯度,實現有效激勵與公平的統一。 關于石化系統建立企業年金的情況:中石化總公司還處在企業年金的調研階段,中石化分子公司中有些企業早已經建立企業年金,如揚子石化、儀征化纖等,有的按照新的法規也已經與有關機構簽署企業年金合作意向,如福建煉化等。 作為中央企業,不論是石化等中央企業還是銀行等金融企業,其試行企業年金制度都存在一些問題:有關監管部門,如國資委和財政部等部門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中央企業或金融企業建立企業年金的意愿。全國性的稅收優惠不明確的問題。全國已經有21個 省市出臺企業年金管理辦法或稅優政策,但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的稅優政策和中央企業的稅優政策遲遲沒出臺。 為年金發展考慮,我認為應是:全國層面的稅收優惠政策盡快出臺;各監管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加大市場培育力度,加強企業年金政策教育、企業和員工的培訓教育,調動企業積極性;企業年金戰略同盟提供一攬子服務;企業年金中介顧問機構發揮更大作用;解決新舊企業年金的轉軌問題;監督管理企業年金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