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保險視點 > 正文
 

保險創新:遠離庸俗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8日 09:53 金時網·金融時報

  FN記者 吳紅軍

  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將2006年定義為保險創新年。創新是保險行業破解危局、重振雄風的藥方已毋庸置疑。

  然而,在我國金融行業中,也要謹防一種將“創新”庸俗化的趨勢。庸俗化的過程
其實很簡單——幾乎人人、事事、處處都竭力標榜自己是在“創新”。當我們今天不斷地用“創新”來描述、形容、規定甚至規劃金融業的時候,金融業難道果真就更好更理想地發展和“創新”了嗎?以保險業為例,記者了解到,去年某省保監局在調查中發現,全省一年中保險公司投放市場的新產品有70多個,但有40多個沒有保費收入。這無疑可以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保險公司研發的新產品雖然很多,但適銷對路的并不多。那么,原因何在呢?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認為,造成這種無效創新的原因主要是保險公司在產品開發時,或者沒有充分考慮區域和城鄉差距,“一張保單賣全國”;或者是照抄照搬國外產品,不考慮中國國情,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也存在開發人員片面理解創新的內涵,產品開發中概念炒作和文字翻新的成分較大。由此可見,關鍵問題還是出在對“創新”的不同理解上。

  其實,創新必須是要加以區分和鑒別的。記者認為,既然并非所有的產品創新都能收到預期的成效,那么,收不到成效的自然是“無效創新”。盡管創新的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總希望能夠盡量降低創新的代價與成本,即竭力避免或者減少“無效創新”。因此,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力爭實現有效的創新,這些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久副盛名的創新專家王選教授曾經提出:我們要的創新,是“有效創新”!試想,如果產品開發部門不了解市場需求,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創新,結果必然是開發的產品賣不出去,老百姓需要的產品買不著。那么,我們要這樣的產品創新又有何用呢?

  但是,任何創新都是有成本的。以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的實力,實在是難以承受得起不斷增多的“無效創新”成本。有人很奇怪,為什么我們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都花費在“創新”上,而保險市場對于層出不窮的“創新”之舉卻不買賬呢?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市場本身就具有鑒別“有效創新”、淘汰“無效創新”與“偽創新”的功能。實際上,當人們只會用“創新”來解說一切時,那么,“創新”便成了一句無所不能的神奇咒語。不管該產品實際上有無創新,各個保險公司已經用慣了“填補了國內保險市場又一空白”之類的“創新”套話。人們難道真的會以為保險業的價值與功績就可以依靠這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創新”套話而“強行”包裝出來了嗎?

  記者擔心的是,我們在爭先恐后地“創新”的同時,也許已經忘記了創新的實質。我們為什么要創新?這顯然存在著一個應該區分目的與手段的問題。保險產品的創新是為了讓社會更穩定,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把這些目的忘到腦后,把所謂“創新”這種手段當成最終目的,那就是一種本末倒置。在這個過程中,如果適當合理的“創新”是有利于達到這些目的,那我們當然必須堅持,但這種“創新”歸根結底不過是手段而已。因此,我們應該明確提出:創新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我們不應該為手段而手段,為“創新”而“創新”。凡事必打上“創新”的旗號,甚至一味地為各色新老產品貼上“創新”的標簽,這種做法本身就是極度缺乏創新性的表現。并且,最終將會導致創新的徹底庸俗化。那時候,所有人說起“創新”二字,便如小和尚念經一般,有口無心了。

  因而,市場經濟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創新”的形式或口號,而在于“創新”的實質,也在于有沒有鑒別“有效創新”、“無效創新”和“偽創新”的觀念與體制。在年初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今后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這里,創新不僅是一個技術概念,更是一個經濟概念。這是關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實現它需要各行各業共同努力。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