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監會主席助理兼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陳文輝就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記者 齊聞朝 張蘭
中國保監會自2005年初啟動“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課題研究以來,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制定出了《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1月19日在《規
程》即將下發之際,本報記者圍繞《規程》出臺的背景、《規程》的主要內容以及《規程》出臺的重要意義等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保監會主席助理兼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陳文輝。
記者:請介紹一下保監會為什么要制定非現場監管規程?
陳文輝:非現場監管是保險監管的重要手段,是監管部門的常規性工作,在保險監管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但在我國,對壽險公司的非現場監管還處于起步階段,非現場監管的作用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監管的效率和效果。為完善監管體系,改進監管方式,提高監管的效率和有效性,保監會適時啟動了“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課題,研究制定了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規程。
記者:非現場監管與償付能力監管是怎樣的關系?
陳文輝:非現場監管是指監管部門在采集、分析、處理壽險公司相關信息的基礎上,監測、評估壽險公司風險狀況,進行異動預警和分類監管的過程。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一樣,是保險監管的重要手段。而償付能力監管與市場行為監管、公司治理監管一樣,是保險監管的核心內容。
非現場監管是償付能力監管的主要手段,加強非現場監管是償付能力監管的內在要求。償付能力監管的實質是防范和化解風險,其關鍵是在第一時間發現保險公司存在的風險,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公司出現實際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加強非現場監管,完善風險預警和評價體系,建立持續跟蹤制度,并根據非現場監管發現的問題,實施有針對性的現場監管,能夠實現對償付能力風險早發現、早防范、早化解的目的。
記者: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相比,具有什么特點?
陳文輝:非現場監管與現場監管是相輔相成的監管手段。與現場監管相比,非現場監管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全面綜合。通過每年對各壽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風險管理能力進行綜合分析、評價,能夠全面反映每家壽險公司的整體風險狀況。
第二,提前預警。通過對壽險公司的業務風險進行季度監測,能夠提早預警壽險公司可能存在的風險。
第三,節省成本。非現場監管在采集壽險公司相關信息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借助信息技術對風險進行監測、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實施分類監管,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省成本。
第四,非現場實施。現場監管需要進駐壽險公司,在公司經營現場實施檢查;而非現場監管是對壽險公司相關信息的采集、分析和處理,基本在非現場實施。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構建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體系的有關背景情況?《規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陳文輝:2005年初,保監會啟動了“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課題研究。課題組對加拿大、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韓國等典型國家的非現場監管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主要壽險公司的風險管理現狀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廣泛聽取了各壽險公司、各保監局的意見,在此基礎上,制定了《規程》。
記者:《規程》有什么特點?
陳文輝:《規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體現風險監管理念。《規程》以風險為核心,在對壽險公司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的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上,對風險監測指標的構成及監測方法、風險評估的內容和標準、化解風險可采取的分類監管措施等進行了規定。
第二,體現法人監管原則。《規程》以壽險公司法人機構為主要監管對象,強化法人責任,將分支機構非現場監管結果納入法人機構非現場監管體系。同時,明確了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在非現場監管工作中的職責,在“法人監管”的總原則下,協調了法人機構監管與分支機構監管的分工協作關系。
第三,體現與現場檢查的銜接。《規程》從構建監管體系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將現場檢查獲取的信息用于非現場監管;另一方面根據非現場監管風險評級結果制定年度監管計劃,確定現場檢查和非現場監管的頻度、力度、范圍和重點,有效銜接了這兩種監管手段。
記者:《規程》的實施預期會達到什么目標?
陳文輝:非現場監管既是一種監管手段,同時也是監管部門內部整合與分配資源的機制。按照現行框架實施非現場監管預期可以實現以下目標:
第一,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一是通過每年對各壽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風險管理能力進行綜合分析、評價,能夠幫助監管人員全面掌握每家壽險公司的整體狀況,進而據此采取有針對性的監管措施。二是通過季度業務風險監測及異動預警,及時跟蹤業務發展情況,能夠盡早發現風險,防范化解風險。
第二,提高監管效率。一是合理分配監管資源。通過劃分壽險公司的風險等級,并對不同級別壽險公司實施分類監管,能夠將有限的監管資源集中于風險較高、風險管理能力較低的壽險公司。二是提高現場檢查的針對性。通過實施非現場監管,能夠發現各壽險公司存在的風險點及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從而有針對性的實施現場檢查。三是減少重復監管,降低監管成本。《規程》盡量使用目前已要求壽險公司上報的信息和現有的信息渠道,將分散在保監會內部各部門的有關壽險公司的信息整合起來,對壽險公司的整體狀況進行評價,并可在一定范圍內(如相關部門)實現非現場監管信息的共享,能夠盡可能減少不同部門向壽險公司重復了解同一內容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公司承擔的監管成本。
第三,增強監管工作的計劃性和系統性。每年根據壽險公司非現場監管的結果,制定年度監管計劃,明確下一年度對各壽險公司進行非現場監管和現場監管的頻度、范圍、重點及計劃采取的其他監管措施,并對監管人力、時間進行統籌安排,能夠增強監管工作的計劃性,提高監管的系統性,實現保監會機關內部“一盤棋”、監管系統“上下齊動”的目標。
此外,通過實施風險監管,并根據壽險公司的綜合風險狀況進行分類監管,能夠促進壽險公司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進而實現壽險業在風險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進一步樹立保險市場中的公眾信心。
記者:保監會今后在非現場監管方面還會采取什么舉措?
陳文輝:建立非現場監管體系涉及制度、信息、人才等多個要素,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制度建設工作已經初步完成,下一步保監會將開展以下工作:
第一,推進非現場監管的信息化建設,建立業務風險監測系統,并逐步實現非現場監管信息收集、處理的信息化。
第二,在監管系統內部開展非現場監管專題培訓,編寫非現場監管工作手冊,提高監管人員的專業化水平。
第三,建立信息收集制度,對非現場監管需要但目前尚未要求壽險公司報送的信息,發布明確的信息采集要求。
第四,按照《規程》實施非現場監管。對各壽險公司法人機構和分支機構進行專題調研,了解基本情況,建立非現場監管基礎檔案;開展業務風險監測分析,進行風險評估,并實施分類監管。
第五,進一步修訂完善非現場監管體系。收集分析總結試運行過程中的問題及各方意見,細化評價標準,修訂《規程》,不斷完善壽險公司的非現場監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