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目標與路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0日 08:28 經濟參考報 | ||||||||
現行失業保險制度的主要問題 1.覆蓋面過窄并且難以擴大。2003年,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員大約占非農就業人員的27.4%和城鎮就業人員的40.5%,接近3/4的非農就業人員和60%的城鎮就業人員沒有參加失業保險。2004年,全國參加失業保險人員增加了211萬人,但沒有改變失業保險制度覆蓋面小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其擴大覆蓋面的難度相當大。目前,在正規部門就業的城鎮職工除
2.失業保險的受益率和替代率比較低。目前,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實際受益率遠遠低于登記失業人員的受益率。2003年享受失業保險的人數達到741.6萬人,但不到實際失業人員總數的1/2。另一方面,受失業保險基金數量限制和失業人員規模的影響,我國失業保險金和失業補償的總體水平不高。2003年,失業保險替代率大約只相當于在職人員的1/8。在很多城市,失業保險水平只略高于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 3.失業保險統籌水平低,影響了全國統一勞動力市場的發展。1999年開始實施的《失業保險條例》規定,在直轄市和設區的市實行全市統籌,其他地區的統籌層次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大部分地區實際上是地級市層次的失業保險統籌。由于統籌層次較低,基金的整體承受能力較弱,從而造成了一些地區失業保險基金嚴重不足,而另一些地區則存在大量結余。以城市為單元各自為政的失業保險制度,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地區之間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社會保障壁壘”,更不利于促進勞動力流動和縮小地區差距。 4.失業保險基金規模小和支出結構不合理。我國按照崗位檔案工資而非實際工資性收入作為繳費基數,導致相當數額的失業保險費流失。據初步估算,2003年全國失業保險基金實際到位率不足60%。目前的突出問題是一些國有企業欠費嚴重,非國有企業參保不足。截至2003年上半年,全國歷年累計欠費達102.2億元。另一方面,現行體制下還積累了過多的失業保險基金節余,限制了失業保險制度作用的發揮。 5.現行失業保險制度難以適應新失業群體挑戰。我國以國有、集體單位職工為主體、以戶籍制度為邊界、以正規就業崗位和穩定勞動關系為基軸建立起來的失業保險制度,已難以適應靈活就業人員急劇增多、城市化迅速擴大、流動就業居高不下和青年人失業日益嚴重的現實。目前,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的主要是基本養老保險(大約為1400多萬人)和基本醫療保險(大約為400多萬人)等險種,對參加失業保險不積極;而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難以參加失業保險。另外,青年失業現象也對以補助生活費為主的失業保險制度形成了挑戰,F行的失業保險制度過于偏重于失業人員的生活救濟,促進再就業的功能明顯弱化,對青年人失業問題的考慮不足。 完善失業保險、健全失業保障的思考與建議 1.進一步明確我國失業保障的目標模式。在如何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失業保障問題上,理論界有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應當用失業救助或社會救助計劃取代失業保險計劃。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沒必要、也沒有條件搞失業保險制度,建立比較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滿足失業救助的需要。我們認為,完全推倒重來既不現實,也不必要。建議把失業保險與失業補償賬戶的并行模式,作為我國近期完善失業保障制度的目標模式。 2.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的政策建議。一是要完善失業保險的有關統計數據,根據參保類型確定合理的繳費標準和待遇標準,確保失業保險權利與義務的統一。二是適當調整職工個人繳納失業保險費的比例,使雇主與雇員各承擔50%的繳款。三是要大力提高失業保險的覆蓋質量,確保失業保險費收繳率問題。四是適當縮短領取時限和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水平。 3.失業保險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銜接問題。建議將失業保險制度與社會救助制度相連接。對于那些接近退休年齡的長期失業者,需要建立一種彈性退休年齡制度,可以根據工齡、年齡及參加社會保障制度狀況,適當延長失業保險待遇期限,或者提前退休,但其退休待遇將適當降低,以鼓勵其回歸勞動力市場。對于日益嚴重的青年失業問題,應將部分失業保險金用于青年失業者的失業培訓支出。對于外來民工和靈活就業人員的失業補償問題,建議在一定時期內建立一次性的失業補償制度。 4.建立失業補償賬戶制度。為了解決失業保險制度難以覆蓋新失業群體的難題,應為城鎮非正規就業人員設計一套新型的失業保障制度。其主要參加人群是具有城鎮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和長期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凡是參加失業補償賬戶的靈活就業人員,可以降低繳費率(如參保標準可為正規就業人員參保標準的50%);雇主及雇員的所繳費用全部計入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失業補償賬戶的具體框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5.將失業保障與促進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可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把失業保險、失業補償與促進再就業密切結合起來。一是大力開發人力資源,消除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部門分割與身份分割,形成一個更加整合的勞動力市場,更有效地配置勞動力資源。二是建立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教育和培訓體制,克服和解決日益突出的青年人失業問題。三是加大積極就業政策的力度,不斷提高失業者的就業能力。(來源:經濟參考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