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 > 保險頻道_保險視點 > 正文
 

責任險:中資當雞肋外資當寶貝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8日 12:02 中國經濟周刊

  據中國保監會近日統計,2004年我國責任保險業務共實現保費收入32.88億元,同比減少1.95億元,負增長5.59%。責任險保費收入僅占財產險保費收入的3.02%,同比減少0.99個百分點。

  表面上是政策法規環境的不健全和市場競爭激烈,以及中資保險公司對推廣低利潤的責任險業務缺乏積極性等“內因”所致,而事實上,是外資企業的步步緊逼使得中資公司在
責任保險市場中節節敗退。

  保險業界及監管人士認為,責任險也是中國市場經濟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責任經濟。外資也有其發展瓶頸,然而一旦在責任險市場站穩腳跟,必然會以其經驗和技術的優勢搶占這一潛在的巨大市場,用一句“形勢相當嚴峻”絲毫不為過。

  業務萎縮怪政策

  責任保險是以被保險人因過失或侵權對第三方造成傷害后,依法應承擔以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

  由于種種原因,中資保險公司將責任險業務視作一個“麻煩”的險種。比如,近年來國內煤礦事故頻發,但煤礦雇主責任險市場卻沒有相應擴大。

  “對煤礦企業的合法資格沒有辦法核實。國家規定開辦煤礦必須四證齊全,但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各種不達標或不完全達標的煤礦也能夠獲得合法資格,我們又無法進行有效驗證,在控制經營風險上就埋下了隱患。”在采訪中,一位人保財險的團險營銷管理部經理對記者分析。

  雇主方面也不認賬,在煤礦雇主看來,“一旦出現重大事故,帽子都沒有了,還要保險干什么”的觀點比責任險更加“實際”。據了解,目前政府在善后處理煤礦安全事故中,主要追究當事人的行政和刑事責任,而對其應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重視不夠。

  “政策法規環境不夠完善,尤其民事責任法律法規不健全,執行缺乏力度,受害方合法權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這些都是影響責任保險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其實,責任險業務本來極具成長空間,在發達國家,責任險占產險的比例高達30%-50%,但在我國,由于軟環境的限制,責任險卻“淪落”為中資保險公司眼中的“雞肋”。

  今年年初,《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其中第六條規定:強制保險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送保監會審批。保監會按照強制保險業務總體上不盈利不虧損的原則審批保險費率。此條文對保險公司可謂“一石激起千重浪”。“相應的優惠政策,如稅收上的減免沒有跟上。所謂的不盈利不虧損,這就相當于讓保險公司虧損執行第三者責任強制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資財險公司團險負責人表示。這樣一來,面對入世以來保險業的激烈競爭和野心勃勃的外資企業,中資保險公司在推廣責任險業務上更加扭扭捏捏。“保險公司在銷售機動車第三者責任險時依賴了行政強制,但在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時卻稱其不是強制險而是商業險。”一位法律專家說。

  據《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國內保險公司的股本回報率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從過去兩年的情況看,美國、英國可比公司非壽險資金的投資收益率為10%左右,壽險為12%左右,遠高于國內壽險、非壽險公司的投資收益率。

  “我國上市保險公司若達到國外可比公司相同的股本回報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就必須在承保業務領域獲取更高的承保利潤,以彌補投資收益的不足,以確保我國保險企業在國際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董事長唐運祥表示。

  由此看來,責任險的承保盈利能力顯然不入中資保險公司的“法眼”。

  然而,與中資企業將責任險業務視作雞肋形成鮮明對比,外資卻對其覬覦已久。

  外資卡位 蓄勢待發

  “如今中資保險公司管理層最大的任務就是如何完成年度利潤和保費計劃。”一位大型中資財險公司中層管理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說。2005年1月,該公司在其全國分公司總經理會議上設定2005年運營戰略:突出一條主線,抓好兩個關鍵。一條主線,就是加強創利能力建設。“要知道面對兩年后全面開放,所有人都感到壓力很重。而責任險業務還不屬于能提高公司競爭力的市場區間。”這位管理人士說。

  就在中資保險企業對責任險業務上“食之無味”的時候,外資保險公司已經紛紛卡位。

  2004年6月1日,正當中資保險公司尚在等待強制責任險等配套政策出爐的時候,美資保險公司美亞保險公司在廣州推出“工商通保”,為中小企業主解決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風險。酒店意外遭遇火災、搶劫或客人在飯店里遭遇皮包被偷、搶劫等等都由保險公司負責承擔責任。事實上從2001年起,不少外資保險公司以中資公司最弱的責任險為突破口,打了中資保險公司一個措手不及,比如美國丘博保險集團與平安保險公司合作推出了我國首例公司董事及高級職員責任保險。

  據保監會統計,截至2004年9月底,共有39家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了70家保險營業機構。2004年對外資保險公司開展責任險業務的限制已經有所松動,而在2005年,“保監會將積極引進在責任險和農業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外資保險公司,同時鼓勵外資保險公司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營業機構,帶動相關業務和相關地區的保險市場發展。”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1月7日在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作出了上述表示。

  責任險業務衰退,表面上是因為國家保險政策的不完善,再加上市場競爭激烈,中資保險公司對責任險業務缺乏積極性。而事實上,盈利能力和營銷能力有限的本土保險公司在低利潤的責任保險市場中難以抗衡而一再敗北。

  根據保監會2003年數據顯示,2003年的前6個月,中資保險公司的責任險保費收入同比增加11.4%,占財產保費收入的4%。而外資公司責任險的保費收入同期增長卻高達32%,占其財產險保費收入的16%。2004年末,保監會國際部主任孟昭億表示,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的發展速度,已經達到中資保險公司增速的2到3倍。2004年上半年,外資產險公司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7.1%;而同期,全國財產險保費收入增長只有23%。

  “車險、企財險和貨運險是中資產險公司的主要業務來源,而從外資產險公司來看,其最擅長的是責任險、貨運險、保證保險、信用保險等。”華泰財產保險公司責任險高級核保人康英說。

  “外資保險公司責任險業務的開展多數以中外合資或外方獨資企業為主,這些企業較之本土企業具有更強的責任險意識,對他們來說,買責任險本身就是信用的體現。因此這類市場較易開拓。”郝演蘇說,“不過外資保險公司的責任險業務在總體市場份額中仍占少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沒有對總體責任險市場產生拉動效應。”

  江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楊以勤也有類似的看法:“中資保險企業想迅速做大做強,主攻承保利潤較高的市場似乎是條捷徑。但是責任險產品開發難度、技術含量和知識含量最高的保險產品之一,費率和責任的界定困難。保險產品的推出,還需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充分數據積累為支持,如果在這個領域被外資卡位,我們有可能失去極具成長空間的未來市場。”

  等待觀望 延誤時機

  “外資保險公司責任險業務的開展,在最初起飛之后,也將遇到政策法規環境的不完善等限制。”郝演蘇認為。“但與外資保險公司不同的是,中資企業多在觀望,開展責任險業務的積極性不強”。

  與外資卡位的氣勢相比,中資公司似乎過于冷靜了。他們在等什么?

  “責任保險,如果完全按商業化操作的要求制定責任費率,有些單位根本保不起;如果按社會可以接受的標準制定保險費率,保險公司則賠不起。現在我們能做得也許只有政策傾斜更多一些。”北京某中資財產保險公司團險營銷部一位經理說。

  但有專家薦言,中資企業不宜坐等立法支持,不能一味為爭取政策支持而失去發展責任險業務的大好時機,現在需要研究問題和講究策略并重的行動派。

  “中資公司團險業務萎縮的深層次原因并不是中國的團險業務真的無利可圖,而是因為大多數的中資公司至今還未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團險業務模式。”行動派的支持者,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全國保險工作會議上說道,“保險公司不能因為經營責任保險的技術和管理要求高,政策不明晰就不去發展。”

  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上的責任保險產品共有400多個。近幾年來,各財產保險公司根據市場需求開發了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責任保險、血站采供血責任保險等新產品,但總的來說,現有的責任保險產品種類、研發水平、銷售機制等還不能完全滿足和適應社會需求。

  令吳定富關注的是,中資保險公司尚未成立專門的責任保險經營管理部門和責任保險公司,專業技術人才也相當缺乏。

  “為促進責任保險經營的專業化水平,保監會支持設立專業的責任保險公司,支持現有保險公司進行責任保險經營方面的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吳定富說。

  中資公司如果不能具有戰略眼光,將責任險業務看作是公司的一塊高成長潛力的業務,或繼續維持公司自己不急、監管部門急的責任倒置狀況,則中資公司將喪失未來保險市場上最大也是最豐盛的一塊蛋糕。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責任險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聚焦2005春運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2005年CCTV春節晚會
CBA全明星賽球迷投票
澳網公開賽百年
2005新春購車完全手冊
北京2月新推樓盤一覽
新春購房打折信息
《漢武大帝》連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