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陳天翔 發自上海
“對中國現行的獨家完全非商業化經營的制度模式與出口信用保險發展嚴重滯后之間的關聯分析表明,這種制度模式是值得懷疑的。”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趙苑達教授1月21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現行的獨家完全非商業化經營的制度模式,是建立在出口信用保險是完全的政策性保險的理論判斷基礎之上的。對任何一種制度模式的選擇是否合理
,其正確的判斷標準只能是其實施的客觀效果。”
趙苑達教授的上述觀點,主要是針對中國2004年出口信用保險支持的出口占一般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左右,低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并且遠不如日本的50%、英國的45%的狀況提出的。
一般觀點認為,只有在“某一類保險業務風險過大,由民間保險企業進行商業化經營必然會出現虧損”,以及“某類保險業務為國家實現某種政策目標所必需,從而必須由政府設立機構直接開辦,并由政府直接承擔虧損”這兩個前提下,才應當實行政策性保險。
“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機構,比經營其他保險業務的機構面臨更大的虧損風險,因此,出口信用保險被認為是理所應當享受政策性保險的待遇的。但是這種判斷顯然是由邏輯推理得出的十分籠統的結論,而不是建立在對不同結算方式所蘊含的收匯風險的差異的具體分析之上的。”趙苑達指出,“合理的做法是風險較小的業務,商業保險公司可以按照自負盈虧的原則將其定性為商業性保險;只有商業保險公司按照自負盈虧的原則無法經營的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才有必要定性為政策性保險。”
原先,中國政府每年都會為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提供一筆數量為1億美元的專項保險基金,近年來這筆補貼費追加到了4億美元。趙苑達提出,“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應當設立兩個經營賬戶——政策性業務賬戶和商業性業務賬戶。商業性業務賬戶上的業務要自負盈虧,盈利為該公司所有和支配,虧損也要由其自行承擔,而不能動用國家財政撥付的風險準備基金來彌補。”
法國科法斯集團駐北京首席代表王青青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出口信用保險設立兩個賬戶在國外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在這些國家中,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一般都會分別設立國家賬戶和公司賬戶。國家賬戶經營的就是政策性保險業務,主要包括中長期信用保險、投資保險、外匯匯率保險等業務,保險公司則作為該國政府的“代理人”,負責為政府提供信息服務,并沒有決策權。國家財政部可以派專員列席保險公司董事會的所有會議,達到對國家賬戶的管理目的,從而使得國家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王青青認為,出口信用保險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還非常短,政府允許其進行獨家經營的舉措是可以理解的,但趙苑達指出,“由于在政府提供的財政專項保險基金數量已定,且賠款余額不能突破該專項基金數量的情況下,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必然在經營中更傾向于承保風險較小的業務,而對風險較大的業務缺少足夠的興趣,其結果必然是公司規模小和賠付率過高及出口信用保險難有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