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萬億門檻的中國保險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0日 16:07 中國科技財富 | ||||||||
總資產突破萬億門檻的中國保險業,在經過了量的升級之后,必然面臨一輪質的提升。“萬億資產”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樣也是一個新起點。 2004年,絕對是中國保險業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整個保險行業為總資產超過1萬億而歡欣鼓舞,保險資金進入股市獲得政策支持使得未來更顯美好。經過20多年發展,保險市場的專業化程度也在提高。同時在這一年,外資全面介入到中國保險市場,市場格
面臨質的提升 2004年4月末,中國保險業總資產終于首次突破1萬億元的大關,達到10125億元,其中,中資保險公司總資產依然是主體,達到9890億元,外資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總資產為235億元。到2004年10月份,這個數字又增加到了1.1萬億元。 “一萬億”這個數字,是種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保險業務持續快速增長是保險業總資產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近四年來,全國保險業保費收入保持著年均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增長速度。去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和中國再保險公司等國有保險公司體制改革基本完成,中國人壽保險等三家保險公司成功海外上市,資本金大幅增加,也推動公司總資產迅速增長。入世三年之后,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加大、外資保險公司的增加促進了保險業總資產的增長。截至2004年4月末,外資保險公司本年累計保費收入為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左右;外資保險公司資本金共計107億元,比去年增長27%。 未來當我們回憶2004年時,“萬億”這個數字也許遠比我們現在意識到的更為重要。 做大規模,是保險業界多年的情結。2002年時,保監會明確提出保險業做大做強的目標。如今,在萬億家底積累的過程中,在坎坷發展過程中,中國保險業擁有了底氣和實力。度過萬億門檻的中國保險業,在多年的能量累積后,面臨著由大到強的蝶變。在經過了量的升級之后,中國保險業必然開始一輪質的提升。正如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吳小平所說:“它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同樣是一個新起點”。 事實上,中國中國保險業高速發展中,質量不高的批評之聲不絕于耳。2004年10月,“中國保險業40%是泡沫”的斷言成為批評者們的最強音。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郝演蘇說,自己的看法并非危言聳聽。歐美國家是在保障型保險產品基本飽和的市場條件下,才轉向理財型產品的,而中國的保險公司在保障產品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前提下,大規模地發展投資理財型保險產品,忽略了主營業務。中國保險行業因而面臨宏觀層面的問題——保險業產品結構不合理,保險公司業務本末倒置。這場泡沫風波最直接的后果是,曾經紅極一時的分紅險被重新審視,老百姓對險種的認識變得更理智更成熟。從某種意義上,保險業20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普及保險知識、培育市場的過程。保險市場的主體之一——保險公司,也從追逐市場份額和保費收入的狂熱,轉為對險種效益的斤斤計較。 2004年,創造了多年高速增長神話的中國壽險業,出現罕見的負增長。直到今年10月底,一直被認為潛力巨大的北京壽險市場仍然出現了10月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7%的不佳狀況。大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保險業自身的自發調整,“不再一味追求保費規模,而是開始有選擇地調整品種! 在逐漸步入正常、穩健、成熟化發展軌道的同時,中國保險市場服務開始了細化。11月,第一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人保健康由中國人保控股,并吸引了歐洲最大的商業健康保險商——德國DKV公司加盟,此外還有3家內資企業出資參股。隨著醫療改革的進行,居民對健康險的預期需求高達77%。但是,由于保險公司自身的一些原因,如健康險的風險控制能力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產品開發技術落后等,健康險產品乏善可陳。健康保險獨立出來,有利于保險市場的專業化發展。 眾所周知,無論是保險深度還是保險密度,中國保險業都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以總資產指標簡單衡量,中國整個保險市場總資產僅為德國安聯資產的八分之一左右。在經歷了初期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保險業必然面臨更高層次上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使得保險業的未來更具想象空間。 外資全面介入 《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規定,從2004年12月11日開始,全面開放再保險業務,開放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業務,對外資保險公司取消地域限制。外資保險在最低資本金2億元人民幣的基礎上,未來每申請新增一家分公司,資本金只需要增加人民幣2000萬元。而當資本金增加到5億元后,只要滿足償付能力充足的要求,開設分公司不需要增加注冊資本。 這意味著從2004年12月11日開始,保險業進入了全面開放的時期,政策的許諾與支持激起外資在中國保險市場進一步開拓疆域的熱情。截至2004年12月,外資保險公司從1992年的兩家迅速發展到40家,并在國內設立了75個營業機構(其中12家機構是中國入世以來批準的)。在200余家保險公司中,外資或合資保險公司數量已經超過了中資保險公司,占到六成多,而中資保險公司數量僅有77家。這些獨資和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在全國布局,形成了以沿海為基地,向中西部和東三省挺進的局勢。雖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市場需要有一個適應期,但由于在健康險、團體險和年金領域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豐富的市場經驗,很快將對中資保險公司形成全面的威脅。 根據中國保監會今年1-10月份的統計數據,中資保險的保費收入超過總收入的97%。要想保持目前的市場份額,中資保險公司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一方面政策優勢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低下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產品創新能力,是不得不面對的競爭短板。 我國保險業起步于團體保險,2003年全國團險業務保費收入達到580.35億元。從團險市場的現狀看,中資公司仍主要靠傳統的學生平安保險、旅游意外傷害保險等短期業務來維持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產品結構單一,管理、技術、銷售和服務較為滯后。一旦外資進入團險市場必然會以其經驗和技術優勢搶占這一潛在的巨大市場。而且,一些外資保險公司還可能通過具有強大國內資源的中方股東,直接獲取大筆的團險業務。據透露,中石油與意大利忠利保險集團合資的中意人壽,近期正在研究并可能運作中石油內部百萬員工的養老金計劃。 但是,從整個市場的角度看,外資保險公司多樣化的產品組合、先進的承保理賠技巧和優質的售后服務將給市場競爭的定義注入新的內容,促使中國保險業人才、技術、資本、銷售網絡、服務等資源與國際保險業進行全方位整合。因此,廣泛的對外開放將給中國保險市場帶來資本與技術要素的迅速增加,促進良好的競爭環境的形成、市場主體多元化、保險服務內容多元化、以及保險法律和監管體系不斷完善。競爭也將由寡頭壟斷競爭走向充分市場競爭,從而有效支撐中國保險業的增長與發展。 550億保險資金進入股市 10月24日,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保險機構投資者股票投資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據此,保險機構可直接投資股票市場,參與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交易,買賣人民幣普通股票、可轉換公司債券及保監會規定的其他投資品種。 業內期盼多年的保險資金入市問題終于有了明確法規,保監會在陸續放開保險外匯投資權、放寬債券投資比例后,也終于打通了保險資金直接入市的通道。《辦法》的出臺,為拓寬保險資金運用領域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一直以來,中國的保險商都在抱怨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此前,它們通常把大筆資金放在銀行,或者投資國債、基金、企業債等。事實上, 2003年資本市場持續低迷,包括保險資金運用主渠道的國債市場也表現不佳,各壽險公司2003年度的分紅率大多僅有1%左右,不僅遠低于客戶投保時的心理預期,甚至低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對于那些違規將資金給券商委托理財的保險商,情況更糟。2004年隨著問題券商資金鏈的斷裂,中國人壽、人保財險等一批保險商的數億資金深陷泥沼。 業內人士認為,除了拓寬中國保險業資金運用渠道外,《辦法》的實施將在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加強資本市場建設、分散資金運用風險、培養保險資金運用新的投資能力,以及促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協調發展等。由于此前國務院曾明確表示支持保險資金直接入市,所以《辦法》的發布被理解為保險資金直接入市將要變為現實。 按照《辦法》的規定,保險機構投資者投資股票的比例,要控制在本公司上年末總資產規模的5%之內。統計顯示,截至2004年10月末,我國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1萬億元。這意味著將有550億左右的保險資金直接進入股市。為搶灘股市業務,各大保險公司行動積極。繼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兩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開業后,華泰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中再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將于2005年初開業。平安、新華、泰康和太保等4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的成立申請,也已經報送中國保監會。獲準直接進入股市的保險商從而成為股市上繼基金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之后的又一機構投資者生力軍。這將有利于改善資本市場投資者結構,增加市場穩定的資金來源,優化市場投資理念,從而促進資本市場穩步健康發展。 第一家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現身 2004年9月,我國第一家專業性農業保險公司——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開業。安信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我國農業保險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在中國保險業發展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作為探索建立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的一個試點,上海安信農業保險公司采取的是“政府財政補貼推動、商業化運作”的經營模式。除傳統的農村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外,這家公司還將經營涉農財產保險和責任保險;農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等;上述業務的再保險以及保險資金運用,真正辦成為三農服務的專業保險公司。同時,為體現專業特色,公司種養業保險保費占全部保費收入的比例規定不得低于60%。 具體地說,就是根據國際慣例,將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劃為政策性業務,公司開辦這兩項業務享受相關政策支持。市、區(縣)兩級財政對投保符合上海農業產業發展導向的種養業保險的農戶實行保費補貼;公司經營涉農財產、責任保險等其他業務則按照商業化運作,通過這些險種的收益來彌補種養業保險的虧損,實行“以險養險”;在遇到特大災害,公司通過巨災再保險仍無法承擔保險責任時,政府通過特殊救災政策給予支持。 安信農業保險公司,讓我們在農業保險日益萎縮的今天看到了一絲希望。中國農業保險業務起步于1982年,目前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和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原新疆兵團保險公司)兩家商業性保險公司經營該項業務。農業保險所涉及的不穩定因素較多,“靠天吃飯”仍是農業發展中的重要特點,每當農業遭受自然災害,農業保險公司就虧損嚴重。再加上政府對農業保險支持的力度弱,農民的生活水平低、保險意識淡等,農業保險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中國人保從1982年開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到2002年,該項業務共收取保費73億元,保險金額1365億元,賠款支出64億元;中華聯合從1986年開始經營農業保險業務,到2002年,農業保險業務共收取保費15億元,保險金額311億元,賠付11億元。兩家公司的總體簡單賠付率分別為87%和73%,再加上其他費用,這個險種基本長期不盈利。1996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正式商業化運作以后,大幅削減了虧損嚴重的險種,農業保險由原來的60多個險種,降到現在不到30個。2002年是20年來中國農業保險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保險收入為3.3億元,僅占公司保費總收入的0.6%,比上一年下降20%。但在農業保險發展不夠充分的同時,我國農業、農民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又十分巨大,盡快建立起一個適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現狀的農業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