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社會保險 > 正文
 

國際經驗警醒中國養老機制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11:12 經濟參考報

  幾乎全世界都面臨著相似的人口趨勢:出生率日趨下降,人們的壽命延長。即便是在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政策制定者們都不得不想方設法應對老齡化給養老保險帶來的負擔。盡管各國實際情況不盡相同,但有效解決隱性債務、建立完善的財務機制和推遲退休年齡成為各國在面對養老金重負時不約而同的選擇。專家們認為,其中的實踐經驗或許能給中國帶來些教訓和啟示。

  “如果養老金體系運轉出現了困難,不管是由于收支不平衡,還是債務缺口所致,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共養老制度都必須要直面并解決問題。”世界銀行社會保障專家于小慶說。

  與之相比,中國面臨的問題看起來要顯得更為復雜和嚴峻。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城鎮企業職工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1997年起全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制度從過去現收現付的企業養老制,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

養老保險轉變。但是,由于在轉制過程中產生的巨額隱性債務沒有解決,實際發放時收不抵支,個人帳戶挪用統籌基金,空轉現象嚴重,養老金支付壓力日益顯現,引發了公眾對養老保險的信任危機。不久以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養老保險新方案,網上多項調查表明越來越多的人對自己的晚年生活充滿擔憂。

  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保障研究所測算,這筆隱性債務大約在8萬億元左右。“這個缺口如果不解決,隨之而來的收支壓力就只能依靠中央財政撥款注入和挪用個人帳戶基金以解燃眉之急,但這些方法都是屬于用下一代的錢來贍養上一代人,損害了在職勞動者的利益,所以應當盡快用劃撥國有資產的方式來實現政府的責任。”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黃必紅博士說。

  專家指出,許多國家都存在養老金欠債,如果不妥善處理好這一債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債務危機將越來越重。

  其實有些發展中國家在解決養老保險問題上已做出了成功的范例。許多學者認為智利走過的養老保險改革道路與中國最為相似——同樣是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同樣產生了巨大的轉制成本,而智利則進行了較成功的改革。

  黃必紅介紹,智利采取的是依靠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來解決隱性債務。隨后其養老方式從現收現付制完全轉向個人帳戶制,個人帳戶資金由私人養老金公司運作,雇員和雇主所承擔繳費率比較低,而資金回報率較高,資金運轉反過來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繁榮。

  有消息稱,鑒于養老金赤字壓力,美國正在討論是否應當采用積累制的養老金制度,縮小現收現付制的范圍,建立個人帳戶。對此,專家分析,傳統的現收現付制不易吸引人們延長工作年限,而且在勞動者與退休人員比率不斷提高的現實條件下,這種制度最終是不可持續的。因此目前的趨勢是必然從現收現付方案向積累制發展。但中國目前由于個人帳戶挪用到統籌基金,其實質還是停留在現收現付的模式上。因此盡快解決歷史債務,做實個人帳戶,是中國向部分積累制過渡的首要步驟。

  如何確保人們退休后生活仍能保持一個基本穩定的水平,世界銀行在不久前發布的《二十一世紀老年人收入支援:關于養老金改革的國際觀察》報告中提出建議,認為應該構建多樣化的養老金體系:即包括維持最低生活標準的公共部分,又包括私人管理和私人籌資部分:“為了保證足夠適當的老年退休收入,政府不能只依賴一個支柱,而必須分散風險,并確保擁有從適當的社會安全網到家庭支助的各項措施。”世界銀行社會保障專家依雯·辛對此解釋道。

  另一方面,世界銀行在這份報告中還指出,由于多數國家養老金方案未能遵循“精算”的原則,導致了財務上的不可持續。比如,如今老年人比剛設計這些方案時的預期壽命要長得多。于小慶認為,對于中國來說這也是應當引起重視的一個問題,每月基本養老金中計發系數按10年的預期壽命來確定,顯然少于人們實際領取養老金的年限,無形中加大了政府的負擔,因此在計算中就應當做出調整,使個人帳戶積累資金根據退休后的生命期限平均分攤,消除新增加的資金缺口壓力。

  與此同時,各國還紛紛提出推遲退休年齡來減緩養老金壓力。法國進入戰后就業人員退休高峰期以來,退休金入不敷出的矛盾日益突出。希拉克在2003年提出的改革重點就包括延長退休年齡,縮短領取養老金的時間。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原野指出,西方發達國家通常是先富后老,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之后才逐步進入老齡社會。而我國則是從經濟不發達的傳統農業社會,在沒有建立保障時就直接進入老齡,老化時間只有18年,速度非常快。因此延長工作年限對于中國來說就更加重要。世界銀行則更明確地建議中國將退休年齡推遲到65歲,取消所有提前退休的優惠政策,實行男女同年齡退休。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