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年好日子之后,財險業或將迎來一次調整。
4月11日,中國平安(微博)產險董事長兼CEO孫建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鑒于全國新車銷售量下滑,今年的保費增長應該不如往年。“車險一季度增長率是個位數,(全年)肯定是低于去年。去年增長率在18%,今年預測會低3-5個百分點。”
此外,建工險市場整體下滑幅度在2位數以上。不同于往年的快速發展,今年一季度增速為負。孫建平坦言,“整體市場下降是肯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沖業績,自去年下半年尤其是今年以來,國內部分市場份額居前位的大公司就帶頭采取違法違規手段沖規模、搶業務,進行非理性競爭。對此,日前保監會專門召開規范財產保險市場秩序專題座談會予以規范。
“惡性競爭的最后結果,傷及客戶又傷及自己。短期內其實面臨很大風險,引起綜合成本率上升的因素還是很多的,賠付和費用都會增長。看清楚這點,就不會盲目的去做。”孫建平表示,“市場放緩,要求保險公司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
綜合成本率將上行
得益于新渠道的快速發展,2011年平安產險保費突破800億元,增長率達34.2%。年報顯示,來自交叉銷售和電話銷售的保費增長61.6%,渠道占比提升至41.2%。其中,電銷收入達220億元,渠道占比26.6%,同比升幅達6.3個百分點。
此外,2011年太保產險的電銷收入達53.73億元,同比增長397%,占總保費收入的8.71%。人保財險(微博)的電銷保費收入約80億元。
“現在(電銷份額)占整個車險市場約10%。”孫建平指出,車險電銷的方便和低價代表了中低端車險的發展方向,未來占比會達到20%。此后車險的發展速度會慢下來,但增速會高于整個車險市場,“畢竟價格低”。
值得一提的是,電銷的高速發展,也給平安的綜合成本率帶來了“小煩惱”。
年報顯示,2011年人保財險和太保產險的綜合成本率持續優化,分別降至94%和93.1%。相比之下,平安產險的綜合成本率水平不降反升,為93.5%,較2010年同比增加了0.3個百分點。
對此,孫建平分析稱,由于電銷增長較快,已賺保費比較低,所以提轉到下一年的多一些,賠付水平相對要高。并且,按照會計2號準則的要求,不同于手續費可以遞延,電銷的很多銷售成本不能進行分攤。“所以短期內來看會高一些,長遠來看會往下走。”
至于行業綜合成本率水平的走勢,孫建平判斷認為,“未來兩三年往上走是正常的,走到什么程度很難預估。”
他舉例稱,人傷的賠付標準每年都是提高的,汽車配件的價格每年都會提高,加上通脹等因素,下降的因素遠遠少于上升的影響因素。“即使往下走也是短期的,因為保險數據反映的是兩年的綜合因素。”
交強險開放“不用怕”
關于交強險向外資開放的話題,近來業內也探討不斷。此前2月中美雙方發布的《關于中美經濟關系的聯合情況說明》中曾指出,中國將向外資保險公司開放交強險。
實際上,交強險本身并不是個“香餑餑”。據保監會統計,自2006年交強險實施以來,除2008年實現盈利之外,其余年度均呈現出經營虧損,2010年虧損額更是進一步擴大到72億元。
“醉翁之意不在酒”,放開交強險,其背后的邏輯有可能是放開全面車險業務。
雖然商業車險一直意圖向外資開放,但實際交易中,交強險與商業車險往往是捆綁銷售。由于無緣參與交強險,近年來外資產險公司車險業務占比僅為個位數,甚至為零。
至于眼下交強險開放是否意味著“狼來了”,孫建平則表示“根本不用怕”。
他指出,外資進入的目的是在中國產險市場經營車險,現在交強險不賺錢,而外資又很看重成本控制,“所以不會馬上盲目擴張,至少在2-3年內不會有大的擴張。”此外,外資公司還會面臨資本金和網點不足等問題。
“做車險需要很多資金,同時需要很多網點,而網點建設不是一兩天可以完成的。” 孫建平指出,從目前國外情況來看,海外公司僅靠自身的發展,想要在當地做車險很難成功。 “所以根本不用怕。”
他亦表示,國外的車險市場非常成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包括管理、人才和技術,“引進外資會提升國內的管理水平。他們會去影響監管層、影響行業,在行業內不斷灌輸理念,另外還有人才在行業內流動。所以是好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