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磊
銀行保險業務上海遇挫,保障功能本就不足的分紅型銀保產品遭遇冷落,使得今年以來上海壽險業持續負增長,最新四月統計數據降幅為4.27%。上海保監局指出,銀行保險業務下降,是導致人壽險今年來負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上海保監局公布的一季度數據中顯示,2003年以前,銀行保險在所有保險業務所占比例一度高達20%,而到了今年一季度,這
一比例降為15.71%。
業內人士表示,各保險公司在銀行保險業務方面投入可謂不少,但是效益始終升不上去。少數公司開始在銀行銷售“瘦身版”萬能保險,但尚未成為拉動業績的主流。銀保的主要產品之一———分紅型產品的萎靡是導致銀保業務下降的重要原因。某個較為普通的分紅產品,9萬元的保費兩年僅產生紅利2000余元,年均利潤不足1.5%。回報率低下,分紅水平持續低迷,另外升息預期不斷加強,而一般銀保產品到了第三年,客戶退保基本可拿回本金,對于固定利率保單,保險公司面臨的退保壓力驟然增大。
業內資深人士指出,根據中國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每年向客戶分紅的比例應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70%。但近幾年來,由于市場低迷,保險公司平均投資收益率從上世紀末的6-7%一路跌到3%左右。以中國人壽4月公布的2004年年報為例,該公司去年資金運用凈收益為113.17億元,但證券投資的實際虧損和賬面虧損卻分別高達2.37億元和10.61億元。投資不力直接拖累了保險公司的“可分配盈余”,因此給客戶的分紅只好縮水。保險公司分紅低主要是因為分紅產品主要投資于基金而造成嚴重折價,如果投資國債、企業債和銀行間市場,情況應該要好得多。
傳統的簡單分紅儲蓄型產品盈利空間狹窄,加之目前市場投資收益低迷,這部分產品業務使得保險公司不堪其苦。專家指出,在銀保產品上必須尋求突破和升級。銀保升級的方向是理財型險種,模式以“保障+保底+分紅”為主。這種產品要求投保人承擔部分投資風險,但收益也有一定的保證。在銀保合作的過程中,注重長期效應,加深與銀行的合作方式是銀保長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上海保險學會的專家還指出,需求是市場的生命線,無論哪個市場都無法脫離對需求的分析而獨立存在。因此,保險公司的產品開發必須把需求的分析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精算師們也必須從寫字樓走出來,走近老百姓。對于大多數剛剛脫離溫飽步入小康生活的中國人來說,保障的需求還是比投資需求來得實際。目前來看,產品開發過于高端化、投資化的狀況需要改變,穩健的保障和分紅產品才是市場大多數人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