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則“投保10000元的分紅險,一年下來分紅僅為66元”的新聞引發人們對保險理財的質疑。被譽為抵御通脹利器的保險理財產品到底能否真正起到保值增值作用?投資者面對市場上的保險理財產品該如何選擇?
保障先行保費并非全部“計息”
根據網上報道,市民胥女士去年通過銀行投保一份分紅險產品,10年期,年繳保費10000元。當時工作人員稱預期年化收益率能達到3.5%左右。但當她近日致電銀行詢問分紅情況,竟被告知賬戶收益只有66元,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甚至與銀行定存收益相去甚遠。而如果選擇退保,則要損失2000多元。
對此,我省一家壽險公司理財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投資型保險理財產品有投資型分紅保險、投資連結保險和萬能壽險三大類,而無論哪種產品都存在首年分紅較低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繳納保費沒有全部計入投資賬戶,大部分計入了保障費用,真正進入投資賬戶的金額比例很少,次年開始,計入投資賬戶的資金比例才會逐年增加。”
記者走訪發現,首年度分紅較低是各家公司投資型保險理財產品的普遍特點。“畢竟,提供保障才是保險產品的最基本功能,投資型的保險產品也同樣如此,在這個基礎之外,才是為投保人盡可能提供一個理想的投資收益,至于投資收益的好與壞,則是以計入投資賬戶的金額比例劃定,而且還與很多方面都有關系,包括銀行利率的水平,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持有時間的長短等等。”
長期投資保險理財有收獲
事實上,在CPI不斷上漲,房地產、股票投資又不景氣的背景下,承諾保本、承諾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正不斷受到市民的追捧。在迎澤大街一家國有銀行網點內,大堂經理就向記者介紹,當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普遍不高于4%,且不承諾保本。
相較而言,一些保險產品3年期的收益率就能到4.75%左右,對追求穩健的普通投資者來說很有吸引力。另外,在當前降息預期下,這類產品收益率是央行升息則收益跟著上升,但央行降息則收益不變,這一點也頗受投資者青睞。“由于承諾保本收益也不錯,這些保險產品今年賣得不錯。”
不過,我省保險理財人士也表示,保險畢竟不同于炒股票那樣可以高拋低吸,頻繁進出,因為保險理財是一種中長期的投資產品。“所以,如果投資者比較看重短期的收益,保險理財產品并非最佳選擇。而購買保險理財產品,投資者首先需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使自己的資產價值得到長期、穩定的增長,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的收益。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投資回報,擁有一個中長期的投資規劃才是上策。” (來源:山西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