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變保險、投連險當基金賣……近年來,銀保產品的誤導銷售現象時有發生。叫停銀保駐點銷售、每個網點只能代理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的產品、不能將保險收益與基金、銀行理財產品簡單類比……近日中國銀監會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合規銷售與風險管理的通知》,給銀保業務戴上了“緊箍咒”。一方面,銀監會的通知將進一步規范銀保業務的合規銷售;而對于多數老百姓而言,如何才能更好地購買銀保產品呢?
莫將保險與存款混淆
現象:李大爺在銀行的4萬元定期存款到期了,到了銀行準備辦理轉存手續。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向李大爺推薦了一款理財增值計劃,說是利息和存款差不多,還要送額外的意外身故保障。問了半天,李大爺才終于搞清楚,原來工作人員推銷的是一款保險公司的產品。
解讀:銀保產品,顧名思義就是在銀行網點銷售的保險公司的產品。說得簡單點,銀行就好比是中介,只是為消費者提供一個購買保險產品的場所。歸根結底,這個產品的提供商是保險公司。“存款,送一份保險”這雖然是工作人員推銷的常用伎倆,但是稍微仔細一琢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能送保險嗎?
支招:隨著銀行業務的發展,在銀行網點購買的,不僅有銀行本身的理財產品,也包括有銀行代理銷售的很多產品,比如基金、保險產品、證券公司產品等等。無論是向你介紹何種的產品,在購買之前,消費者都要了解產品到底是什么類型的,是什么機構在發行的,收益情況,風險大嗎?購買的期限是多久,有無手續費、管理費之類的,如果買了后又覺得不合適,該如何辦理手續,以及產生哪些費用。不要輕易相信工作人員的口頭宣傳,要以文字條款為準。
莫把保險收益與基金對比
現象:在銀行工作人員的推薦下,劉女士買了某保險公司推出的分紅險,一年繳費5000元,繳費三年。第一年劉女士收到了保險公司的分紅收益通知單,一看,天哪,才幾十塊錢。劉女士不禁抱怨到:“早曉得這么低,還不如買基金呢!”
解讀:保險的本質在于提供保障,這是其他任何的產品都無法替代的關鍵作用。與在傳統的代理人渠道銷售的產品類型不同的是,在銀行代理銷售的保險產品更注重收益,保障程度相對而言就要低一些。但“保障+收益”的保險產品特色,是在保障的基礎上,適當增加收益。如果純粹考慮收益,那么保險與股票、基金是沒有辦法相提并論的。但是同樣的,在人生一旦發生風險時,提供的保障,比如意外保障、身故保障等,這些也是股票和基金無法與保險產品相比擬的。
支招:雞蛋莫放在一個籃子里。對于個人財富打理而言,這雖然是說上了無數遍的真理,但是做到的卻沒幾個。從個人的經濟狀況、未來目標等多方面的考慮,合理的在各種理財工作上分配才是上策。
盲目退保不劃算
現象:才買了重大疾病險沒幾個月,張小姐就有些猶豫不決了。最近的股市行情不錯,看著同事們聊著這個股票才一個星期就漲了30%,那個股票今天又漲停了。張小姐有些坐不住了,要不要把保險退了,也加入到股市里呢?
解讀:保險是長期的投入,盲目投保,尤其是在投保的初期,保險公司的投入成本較高,保單的現金價值低,此時投保就會損失大筆的保費。而且一旦發生事故,也得不到保障。尤其對于分紅險、萬能險、投連險等具有投資概念的保險產品,只有長期投入,才能分享到更多的收益。
支招:多多利用保單的各項功能。對于才購買了保險產品,可以充分利用保險合同的猶豫期。一般長期人身保險產品都設有猶豫期。猶豫期是從投保人收到保單并書面簽收之日起10日內的一段時期。在猶豫期內,投保人可以仔細考慮所購買的產品是否合適,如果所投保的產品與需求不符,投保人可以選擇退保,保險公司會在扣除不超過10元的工本費后退還已交保險費。
此外,對于暫時有經濟困難的人,可以選擇,60天的繳費寬限期,或者利用保單的現金價值自動墊繳保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