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提要)白領中亞健康人群的比例年年遞增,甚至有許多人因工作壓力巨大而患上癌癥。要改變高壓生活或許很難,但通過保險保障轉移經濟風險卻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文 本刊記者 張安立
最近,不少知名人士的不幸去世,讓大家頗多感慨。
6月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著名節目主持人羅京因患淋巴癌英年早逝,年僅48歲。
6月22日,著名私募投資基金經理楊駿因肝病去世,終年44歲。
7月5日,上投摩根基金投資總監孫延群因病逝世,享年41歲。公開資料顯示,孫延群不僅擔任上投摩根投資總監,而且還是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工作壓力可見一斑。
事實上,在如今巨大的工作壓力和高壓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人長期處于亞健康的狀態下,稍有閃失,就會積勞成疾,甚至發展成癌癥。當下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壓力對人們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傷害是導致癌癥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重大疾病治療費高昂
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醫學科技的高速發展為人們帶來了福音,很多新型治療手段被發明出來,比如器官移植、靶向治療,以及其他的新型抗癌藥物等。癌癥已不再是“不治之癥”,相當一部分患者治療后可以“帶癌生存”,甚至重返工作崗位。但是,任何一種有效治療都需要長期的、數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人們害怕的已經不僅是疾病本身,還有大額的治療費用。
醫學專家介紹說,惡性腫瘤被發現時往往已經處于中晚期,保守的治療費用就超過10萬元,如果希望采取更好更先進的治療方法,恐怕要超過30萬元。這還不包括護理費用、營養費用、恢復費用、后續治療費用等巨額開支,以及長時期的收入損失。很多患者因為經濟原因而錯過治療時機,令人扼腕。因此,除了經常關注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提早準備好一筆健康專項費用以備不時之需也是非常重要的。
投保重疾險轉移財務風險
目前各保險公司均推出了重大疾病保險,也稱大病險。中國保監會和保險行業協會規定了重疾險必須保障的25種最常見的重大疾病,基本已經囊括了各種惡性腫瘤,大致能夠消除人們發生重大疾病時的后顧之憂。
根據保險期間的不同,重疾險也可以分為定期型和終身型。一般來說,定期型可以有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甚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期,其中少量產品采用均衡費率,但大部分產品設計為可調整費率,主要會根據年齡和身體狀況變化每年或每幾年調整一次費率。而終身型的重大疾病險保障到終身,或至88周歲,一般為均衡費率。
雖然終身型重大疾病險在投保前期、身體狀況不錯時繳納的保費并不低,但待到年長或健康狀況下降時,不必擔心無法延續保障,保費也不會突然猛增,只有在合同約定的如給付重疾險保險金后,保單才會終止。
在投保短期型產品時,要特別注意,是每年保證續保,還是需要隔年或隔幾年就要重新申請續保。如果是需要申請續保,可能會因為身體狀況的變差,而需要付出更多保費,甚至被拒保從而無法續保。
不同的重大疾病險,還要看清他們的產品特質,是純消費性產品,還是帶有儲蓄性質的產品。消費型的重大疾病險,保費低廉,如果滿期后被保險人沒有發生重大疾病,保費不返還,也就是保費被“消費掉了”。
另一種是近年來市面上較活躍的組合產品,將重疾險與具有保費返還功能的壽險產品“聯姻”,使最終的產品具有保費返還功能。
從成本角度考慮,前者的保費更低,后者因為具有返還功能,保費自然就會高出不少。
兩者之間如何選擇,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假設投保人現在的經濟條件一般,更注重保險的避險功能,那么不妨選擇消費型產品,這樣不容易產生繳費壓力,在罹患大病后可以得到及時的經濟支援。
而如果經濟條件較好,將重疾險看成一種“有病防治、無病儲蓄”的手段的話,那么就要選擇具有返還功能的組合套餐了。
不過,投保人可不要對返還型產品的收益率寄予太高的希望,比如與分紅險掛鉤的產品到底能拿多少紅利是無法保證的,又或是與投連險掛鉤的產品收益情況波動會比較大。個人還應根據自身的財力、投保目的等綜合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