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險資打新收益降低 投連分紅或受益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8日 13:06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李軍慧 北京報道

  IPO新規“登臺亮相”,雖然多了一些限制,但并沒有打消保險資金參與的熱情,6月22日桂林三金的推介會上出現許多保險公司的身影。

  險資打新股預計仍會有20%-30%的穩定收益率,保險機構依然會熱烈參與其中。投保人可通過購買相關保險產品獲益,按規定分紅險直投股市的上限為20%,投連險股票資金配置比例可達到100%。

  收益或降低 險資照樣打

  6月22日,中國人壽、合眾人壽、華泰保險、國泰人壽等多家保險公司都參與了桂林三金的詢價。

  “應該會參與這次打新,畢竟保險公司有負債匹配的壓力在。首先參與新股詢價,至于申不申購要根據詢價后得出來的價格再定,現在不好說。”某保險公司資產管理人士告訴記者。

  “IPO的重啟將結束保險資金9個月來‘無新可打’的局面。”中金分析師周光表示,“盡管新股發行制度的改革削弱了保險公司潛在的獲利規模,但保險公司仍可望從 IPO重啟中進一步擴大股權投資收益。”

  中金研究報告稱,2007-2008 年發行規模前10 的IPO 中(總發行規模為3719 億元),A股三家保險公司通過網下申購和戰略配售認購總規模為197億元,約占總發行規模的5.3%發行價格至解禁日加權平均漲幅為54%, 三家公司共計獲得浮盈114億元。

  時隔9個月,IPO閘門再度開啟,新政策規定“將網下網上申購參與對象分開”、“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意味著保險資金不能夠再像以往那樣呼風喚雨,但即便沒有了100%的收益,20%-30%穩定的收益率也促使保險機構成為重要的參與者。

  業內人士表示,新規表明監管層保護中小投資者、限制機構投資者的意圖十分明顯,對習慣于享受打新股穩定收益的保險機構是不利的。在此次改革前,機構投資者可以同時參加網下、網上申購,憑借資金方面的絕對優勢,中簽率遠遠高于中小投資者。

  統計表明,2007年保險公司網上新股申購的中簽率幾乎都在千分之一以上,大盤股的中簽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一以上。

  “對資金規模上億元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參與網上申購的意義很小。參與網下配售的申購收益率均高于回購融資的成本,而網上申購的實際收益率遠低于網下配售收益率,因此資金量在億元以上的機構投資者會更為偏重網下配售。”申萬的研究稱。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新政策出臺后,打新股收益會受到一定影響,保險資金熱情或略減,不一定固守“打新”,將會在更加仔細了解擬上市公司詳細情況之后,謹慎選擇網上申購或網下配售,或選擇不參與。

  相關產品受益

  沒有新股可打的9個月里,與資本市場關聯緊密的投連險、分紅險、萬能險等投資型保險產品市場也逐漸萎縮。

  很明顯,牛市投連險的熱銷與打新股的穩定收益密不可分。中國保監會統計,2007年全國實現保費收入7035.8億元,同比增長25%,和股市直接掛鉤的投連險保費收入較2006年同期的增幅為530%,遠遠高于傳統保障型險種。

  據了解,中國人壽的團體分紅、個人分紅、傳統普保產品3個險種曾在工商銀行的申購中動用93.6億元,而平安的投連險賬戶也曾在南京銀行萬科A增發申購中動用過20億的資金,均取得可觀收益。

  由于分紅險、投連險與股市的關聯度較高,或將是此輪打新股的最大受益者。尤其是投連險隨著收益的回升,會有助于帶動其保費收入的回暖。

  “按照規定,保險產品直投資本市場的比例限制不同,如分紅險直投股市的上限為20%,投連險股票資金配置比例可達到100%。”資深理財師閻濤介紹,“險資有多少資金入市,能從市場獲得多大的收益主要取決于產品的股票市場配置情況及管理人的投資風格。”

  事實也證明了投資風格不同,收益會有差異。國金證券投連險5月報顯示,5月投連險收益整體出現上漲,此外,近一年來的累積收益率顯示,不同保險公司之間中長期股票型賬戶和靈活配置型賬戶收益出現明顯分化。其中,股票型賬戶中,排名最前和排名最后的兩者收益水平相差近53.33%。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