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三位保險師自己的理財方案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 12:21 黑龍江日報
印象中,保險師總是會為自己和家人買盡可能多的保險,而對其他投資都比較小心翼翼。而事實上,他們的財務規劃都做得早而全面,錢包貼身一個,外面也有一個。 儲蓄+投資搭配財富航母 王愛忠友邦保險上海分公司財務策劃師 37歲 “如果說船的本身是儲蓄的話,那么投資就是船上的帆。船大帆小,則船無法航行;船小帆大,船雖然能行駛,可一旦遇到大風大浪便有翻船的危險。這就好比理財,只有當儲蓄和投資搭配得當,才能在財富海洋中平安航行。” 王先生是友邦保險公司的第一批財務策劃師,十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深諳理財之道。要問過去幾年哪項投資最熱門,毫無疑問的就是房地產。而早在房市剛剛起步階段,并沒有多少人意識到房地產的投資價值,王先生卻在此時走在了他人的前列。最多的時候,王先生手中共有6套房子。時隔幾年,到了2004年年底,房價已今非昔比,炒房產的人也越來越多,王先生卻在此時停手了。多年來的理財經驗,讓他嗅到了“風險”的味道。于是直到去年年中,王先生毅然把手中的房子全部拋出,轉而買進兩套商鋪。“雖然,投資商鋪的收益不高,但從長遠來看,比較穩當……”不久后,隨著新政策的出臺,上海的房價果然停止了快速增長的腳步,王先生這一招“臨陣抽身”果然妙! 而對于基金、股票這類投資,王先生總覺得風險要大于收益,不夠安全。于是,他將大部分資金投入保險。按正常情況,王先生每年要繳的保費大約是12萬元,大大超出了一般水平。其中,除了壽險、意外險、重大疾病醫療險等個人保障險種之外,近10萬元是用來支付投資類保險的。例如友邦的至尊寶,平均年收益高于3%,而且不用納稅,如果遇到經濟緊張時,也可選擇停止繳納保費,是一種收益高于銀行利息而且比較安全的投資方式。 雖然,王先生在投資上的投入比較多,但相應的銀行儲蓄也不少。每月把將近40%的收入都存入銀行,王先生將這稱為積累資金。 今年,王先生準備購買公司新推出的健康險產品———友邦康福終身健康保險計劃,“購買這個產品就如同在保險公司設立了一個專款專用的“終身健康保障基金”,一旦我住院,那前后門診費、緊急醫療運送費、每日住院費、每日重病監護費等,無須發票便能得到補貼,這樣一來,正好進一步完善我的保險保障。” 理財建議:我個人不建議將錢投入到金融市場,對于我現在這個年齡,正是創造財富的高峰階段,一來要完善自己的保險保障,二來要盡可能地積累財富,調節好投資與儲蓄之間的比例關系,搭配出安全的財富航母。 找到葡萄也看好腳下 GaryChen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理財規劃師 26歲 身為一名理財規劃師,陳先生總會對客戶做一個形象的比喻:當一個人爬上箱子,準備摘藤上的葡萄時,它不但要有去摘葡萄的膽量,還要小心腳下時刻會翻倒的箱子。這就好比我們在理財時所處的情況一樣———風險和保障同時存在,懂得平衡好兩者,便能采到甜美的葡萄。 在陳先生10歲時,父母便為他買了一份養老保險,當他60歲后每月能領取1000元的生活費。十多年前,每月1000元是多么富足的概念,但今天看來,卻比“最低生活保障”好不了多少。于是,陳先生在去年年底,用公司的年終獎金為自己購買了一份生死兩全的壽險,算是今年的第一筆理財投資。 這份保險年付5000多元,100萬元的保額被分為兩部分:其一是10萬元的養老保險,陳先生60歲后,可以分5次領回所有的保額與紅利;另一部分是高達90萬元的交通意外險。用陳先生的話來說,自己是個“風餐露宿”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外面跑,風險要比客戶大得多,因此,陳先生特意加大了在意外險上的保額,對于如今保額并不高的養老險,陳先生打算在每年拿到年終獎的時候再逐步增加保障額度,完善他的理財結構。 基本的保障措施到位后,陳先生預備在今年等待時機,撥出個人收入的40%介入一些基金投資,增加投資收益。而貨幣式基金,憑借其不錯的流通性,成為陳先生重點關注的對象。 理財建議:業內流行著一種“理財四分法”的概念,即除去日常開銷之外,將剩余收入分為四大部分:一、不動產投資:典型的就是指房地產,這一部分可占到30%-40%二、動產投資:指的是基金、股票、債券等一系列投資,其比重與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相當,而二者共同的比例應控制在70%-80%之間。 三、儲蓄:5%-10%左右,以應對突發事件的開支。 四、保險:在進行風險投資時,擁有一定數量的保險是相當必要的,其比重大約在8%-20%之間。 我的個人理財計劃基本上都按照這個標準實行,唯一缺少的就是30%-40%的固定資產投資。前兩年因為房價高,如今價格仍然不夠穩定,因此我仍抱著觀望的態度,不準備在今年買房。 投資跟著大勢走 趙剛中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營業經理 28歲 與許多保險從業人員一樣,趙先生為自己構建了比較全面的保險保障。每年一萬元左右的保費涵蓋了10萬的終身壽險、30萬的定期壽險、10萬的重病醫療險和20萬的意外傷害險。“就我的負債和家庭責任而言,這樣的保險保障已經夠了,至于養老險可以在收入提升后再考慮……”所以,趙先生把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各項投資中:股票、基金、房地產…… 現在,趙先生擁有兩套住房,每月需還4000元的貸款。趙先生把其中一套房子對外出租,每月租金為3000元,自己再從收入中拿出1000元,兩者合一正好用來還貸。不過,今年趙先生的計劃變了:“自從去年的政策變動后,房價不會像以前那樣瘋漲了。作為投資者,我選擇將資金流向預期回報率比較高的地方。所以我打算今年賣掉一套房子來降低自己的房產比例,用賣房的錢還清房貸,余下的部分則作為觀望資金,看看哪里有機會,便投入哪里。”從1999年開始,趙先生便涉足股票市場,雖然這兩年的大勢不濟,但隨著人民幣的升值,趙先生看好今年的股市,很有可能把觀望資金投入其中。 理財建議:由于我目前還是單身,家庭責任不大,因此在保險上的投資已經到位了。建議投資者在買保險時,首先考慮家庭或個人的保障———壽險、意外險、重病醫療險等,這部分完善后再考慮養老和投資方面的險種比較合適。 另外,我在銀行沒有太多的儲蓄,個人認為,35歲以前的理財投資可以更激進些,可以保持一定比例的負債率,但是手頭要預留一筆流動資金,等到有機會時,便可以隨時介入,不會出現機會就在眼前,手中卻沒有投資資金的遺憾。(李曉瑾)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