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理財規劃 > 正文
 

養老理財:錢要用在刀刃上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5日 15:00 人民網-市場報

  目前全國約有1000萬80歲以上高齡老人需要照顧。在被調查的城市老人中,98%的老人依靠自我養老。作為老年人,他們的收入已經固定,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大額支出,安全性被例為首要條件。但專家認為,許多老人把錢往銀行賬號上一放,便不聞不問放棄理財的行為,實際上將造成養老金的大幅度縮水,這一做法并不明智。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以年平均9.5%的速度增長,幾乎是美國的3倍。經
濟的高速增長使民眾的財富迅速累積,而生活費用也不斷提升。在維持家庭日常開銷的同時,如何使手中的現金保值,成為現代中國人的新課題。隨著中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究竟如何進行養老理財,更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拒絕風險不等于拒絕理財

  老年人對于金錢的看法往往會被人冠以“保守”之類的詞語。事實上,他們確實對銀行儲蓄、國債等理財方式更為看好,每當國家發行國債的時候,凌晨3、4點鐘就跑到銀行門口排隊的往往是這些退休的老人。作為已經進入退休期的老人,他們收入已經固定、而今后隨時可能面對大額的支出,安全性當然會被列為首要條件。但索性放棄理財,把錢往銀行的賬號上一放就不聞不問的行為,實際上將造成養老基金的大幅度縮水,并不明智。

  要做好養老理財計劃,必須考慮六大因素:負擔與責任(有無尚需償付的貸款、是否需要撫養親屬或養育子女等等)、住房條件(涉及生活費用的高低)、收入狀況、勞保給付、通貨膨脹、健康情形等。所以對退休人士而言,投資最好避免高風險,重在保值、穩健。由于必須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所以本金最好做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的處理———進行投資。

  投資的方式有很多,但考慮到老年人不適應風險較高、需要快速反應的股票、外匯等投資方式,而且對于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可能大額支出沒有固定的預期,所以那些提前支取將會造成較大利息損失的定期儲蓄、以及很多銀行推出的期限較長的各種理財服務也不適合老年人。相反,很多老年人可能比較陌生的貨幣基金,其實是養老理財的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提到基金,可能很多人就會把它和股市進行聯想,并因此望而生畏。事實上,有“準儲蓄”之稱的貨幣基金,具有和銀行存款一樣安全的特性外,最主要的是可以隨時兌付,只需要提前“T+2”個工作日進行贖回就好。貨幣基金不收取贖回費用,管理費用也較低,轉換靈活,在保證流動性和低風險的情況下,貨幣基金的一般收益都能達到2%以上,而且免稅。從收益上來看,平均年回報率遠高于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稅后1.8%的收益率。無論是利率還是購買條件都比“7天通知取款”的儲蓄方式實在很多。

  理智看待保險切忌頭腦發熱

  隨著保險業的發展和人們保險意識的加強,各種保險產品日益豐富。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養老保險產品,通過保險推銷員如簧的巧舌進行介紹之后,更是令不少人聞之動心,伸手掏錢。保險,確實必不可少,尤其是很多專門為老年人量身設計的專用品種,更是設想周全。但記者要提醒老年朋友的是:在投保之前,一定要對各種保險產品的功能有一份清晰的了解,把買保險的錢真正用在刀刃上。

  雖然越是進入暮年的老人對各種保險的需求越高,但幾乎稍微具備一些金融知識的人都知道:保險這個東西越是年輕時買越好。因為雖然老年人的賠付可能由于身體狀況下降大為增加,但保費也隨之水漲船高。根據記者手頭的一份資料表明,以某保險公司某項主打的人壽保險產品為例,其中規定一旦投保人遇大病等意外可以得到保額3倍的賠付,而記者發現,同樣是投保這類相同保額的保險,25歲的人可能付出的保費與保額等值;而40歲的人就要付出差不多2倍保額的保費,而如果是一位年近60的老人想要投保,所付出的保費基本上和3倍賠付等值,而且必須一次性付清。而很多具有投資意義的保險產品,所具有的風險也就更大,特別是這類產品大多數對時限要求嚴格,如果不到期支取,往往會付出高額的利潤損失、甚至有些根本不允許提前贖取。這對并不能控制自身何時會需要大量現金的老人們來說,極為不利。

  事實上,對于很多老人,保險最有用的功能實際上是避稅。根據規定,若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內身故,保險公司會按合同約定支付身故保證金,如投保單上指定受益人的,保險公司會將保險金支付給受益人,并不扣除所得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全家庭財產不受損失。據說“遺產稅”的議題已經引起關注,可以想象,一旦開征,保險業務將會面對很大幅度的提升。畢竟,老人為兒女想得更多。

  兒孫自有兒孫福請先珍愛自己

  保險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個推銷法門,就是如果面對的是年輕客戶,要全力推銷養老類的保障型險種,如果面對一位年邁的老人,就要讓他多想想兒孫。“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記者從一位在保險公司工作的朋友那里了解到,通過多年的工作積累,絕大多數退休老人手里都會有不少積蓄,但由于對今后預期收入減少、預期支出增加,他們往往會把錢攥得很緊,平時購買力并不高,但往往會對一些保險產品一擲千金,而能從中得益的往往都不是他們自己。

  “癡心父母古來多”這是中國目前的一大社會特色。很多老人平時省吃儉用、連青菜都舍不得多買,只等著孩子上門才大魚大肉、好茶好酒的伺候,還往往連吃帶拿,非要把平時攢下的錢塞給孩子不可。這也造成了中國不少“傍老族”的出現,有些年輕人把對父母伸手看得天經地義。大學一畢業先買房,自己承擔月供、父母出首期的現象非常普遍,甚至有些人認為父母“就應該”為自己準備好房子和車子。

  誠然,在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的現在,很多家庭結構變成了“421”型。一對夫婦要養4個老人和1個孩子,經濟負擔不可謂不重。老人們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早作打算,盡可能多積蓄一些資金,為兒女“減負”,固然是件好事,但記者并不贊同老人為孩子“太過盡心”。事實上很多社會學權威都對此有過論述,中國更是有句“生子強若我,要錢做何用;生子不如我,有錢有何用?”的俗語,直白地闡述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的理論。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養老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父 親 節
送給父親節日禮物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