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
陳文輝
運用底線思維分析保險資金運用面臨的復雜形勢
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底線思維”的要求,從最壞的方面考慮,向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就保險資金運用工作而言,就是要科學分析面對的困難和不確定性。
保險資金運用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保險資金收益和結構不能有效支持負債。主要表現為:一是投資收益率偏低。2008年至2012年,行業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度的收益率都低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比一般5.5%左右的壽險產品精算假設,收益率缺口較大。二是資產負債期限錯配。2012年末,行業15年以上的資產負債缺口較大。從長遠發展看,保險資金錯配的風險還可能不斷加大。三是權益投資波動大。比如,2007年收益很高,但近兩年,虧損較大。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率不能覆蓋負債成本,保險機構不得不依靠證券市場投資,以獲取超額收益。股票市場下行時,缺少可替代股票的高收益投資產品,無法迅速調整配置結構,帶來了風險和損失。
保險資金運用問題與壽險業面臨的困境有一定聯系。比如,投保人認為收益率應該超過五年存款利率,而實際收益率與預期不符,這也是引發退保和銷售誤導問題的原因之一。雖然我們一直強調,壽險公司要多開發些保障功能較強的保險產品,降低投保人對投資收益率的敏感性,但這個轉變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當前還是應想辦法提高投資收益率。
保險資金運用的外部形勢依然復雜多變,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一是宏觀經濟存在不確定性。據世界銀行[微博]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可能更加脆弱,預計經濟增長為2.4%,較去年下調0.6個百分點,其他國際金融組織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都不樂觀。我國經濟雖企穩回升,但增長的基礎尚不穩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舊突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任務尚未完成,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二是行業競爭加劇。2012年以來,國內金融改革步伐加快,保險與券商、基金、信托、銀行理財等金融機構和產品的競爭加劇,推高了渠道銷售費用和負債成本。此外,保險過去靠天吃飯,在公開市場買資產,不能滿足保險資金長期配置需要,想要提升投資收益,只能同銀行、信托、證券等一起競爭實體經濟的“高利率資產蛋糕”,對經驗并不豐富的保險機構構成現實挑戰。三是跨行業傳遞風險加大。近期,有關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的“龐式騙局”“到期無法兌付”等負面消息及相關風險值得高度關注。今明兩年,約25%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將集中到期,其“借新還舊”的傳統模式受到限制,市場融資需求強烈,經濟增長放緩,實體經濟下行風險可能逐步傳導至債券、理財、信托、股權、不動產等投資領域,風險跨領域、跨行業傳遞趨勢顯著增強。四是保險機構準備不足。2012年,保監會集中發布了一系列保險資金運用新政策,這些政策的開放,順應了市場化改革需要,打通了保險業和相關金融行業及實體經濟的聯系。在調研期間,有的公司就說想到的放開了,沒想到的也放開了,我們就擔心部分公司沒有風險意識不足。此外,保險公司人才儲備和經驗不足,缺乏完整的運作思路,相關制度和機制尚不健全,行業在短期內面臨很大的挑戰。五是流動性風險增加。今年是壽險滿期給付的高峰年,僅銀保5年期業務就有2300億元,退保和滿期給付因素疊加,對保險資金運用提出更高的要求。
改革發展帶來很大機遇,應堅定做好保險資金運用工作的信心。黨的十八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小康社會目標和收入倍增計劃,必將進一步促進商業保險的發展,保險資金可以通過資本市場分享社會經濟改革與發展成果,可以根據實體經濟發展及社會管理需要,在新型城鎮化、養老、健康、基礎設施、能源和現代農業等領域有所作為,還可以對接資產管理市場中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進一步放開,投資范圍接近成熟保險市場水平,未來幾年,新渠道和新機制必將進一步給保險資金運用注入活力。
切實落實服務保險主業的基本要求
保險資金運用應以服務好保險主業為主。資產管理或泛資產管理時代的到來,要求我們應從更為廣闊的格局看待保險資金運用工作的發展前景,應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保險資金運用服務好保險主業的基本要求。
正確理解資金運用與保險主業的關系。保險資金運用是保險業務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保險主業是資金運用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從資金來源看,投資資金來源于保費收入,離開保險主業,保險資金運用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從長遠發展看,只有保險主業發展了,保險資金運用才有依托,才能在激烈的資本市場競爭中占有穩定的一席之地。長期穩定的保費收入是保險資金運用的核心競爭力來源,這是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不能比擬的。
服務主業是參與金融競爭的現實選擇。保險業參與金融市場競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部分保險公司可以充分發揮優勢,開發帶有理財特征的產品,部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也可以走向業外,發展成為高度市場化的資產管理機構,但不代表所有保險機構都能走這條路。如果全行業都那么想那么做,就會偏離主業,這條路也走不通。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險資產管理起步較晚,基礎薄弱,競爭優勢尚未形成,與其他金融業同行相比,我們在經營理念、體制機制、投資團隊、薪酬激勵等方面還有不少差距。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大部分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現階段的迫切任務,還是應將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投資能力,更好地服務好保險主業上來。
推動資金運用積極主動服務保險主業。一個優秀的公司,其核心優勢往往也在某一個特定領域,百貨型公司、萬能型公司的風險不好控制,核心競爭優勢不易確立。一般而言,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如果是在積極地、主動地服務好主業,那么這家公司的資產管理業務就會做得好,它的服務范圍就會大。相反,如果不是積極地、主動地服務于本公司和行業,就會影響主業和行業的發展,其自身業務也很難發展得好。對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發展各方面能力,我們總體是支持的,比如管理保險業外資金、開展公募業務等,但是一旦服務主業和服務業外有沖突和矛盾時,我們態度是肯定的,就是一定要服務主業。今后的監管導向很明確,就是推動保險資金運用積極主動地服務好保險主業。
深刻理解保險資金運用的內在規律
十八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多次提到要重視規律、尊重規律、研究規律。保險行業復業于1979年,至今三十多年了,保險資金運用專業化始于2003年,至今也有十年了,其中的發展變化及規律值得我們研究和尊重。
保險資金有其內在特征。相比其他類型資金,保險資金具有獨特屬性:一是期限較長。保險資金主要來源于保險產品的各種準備金,壽險的綜合平均負債期限通常在10年以上,出于資產負債管理要求,保險資金運用必須更加注重投資的長期性和穩定性。二是通常有最低收益要求。我國壽險產品主要以分紅險為主,具有最低收益要求,這就決定了保險資金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追求穩定的絕對收益。三是利率敏感性強。保險資金大都投資于固定收益產品,對利率變動敏感性高。在資產負債不匹配的情形下,利率變動會給資產價值和負債價值帶來不同程度影響,造成權益價值波動較大。
保險資金大類資產配置有其基本特點。一是債券投資是規模、收益相對穩定的主渠道。2003年以來的十年間,債券投資規模占比始終保持在45%~55%,投資收益率亦保持在4%~4.7%,年均投資收益占行業投資收益的比例約為43%。債券作為固定收益產品,與保險資金的匹配性較好,收益不高,但相對穩定,能夠滿足流動性管理需要,成為保險資金重要的基礎性資產配置。二是權益投資平均收益較高,波動大,是重要的風險收益來源。保險資金自2003年開展基金、股票投資以來,累計投資收益為2767億元,年均收益率7.76%。十年來,權益投資以13.17%的占比取得21.66%的投資收益,特別是2006年、2007年、2009年,投資收益率分別達到29.46%、46.18%、22.71%,總體業績不錯。但2008年、2011年和2012年,投資出現虧損,顯示出高波動性特征。三是銀行協議存款周期性強,成為保險資金運用重要的“避風港”。2004年以前,保險資金配置以銀行存款為主,最高占比超過80%,以后隨著投資渠道的放開逐年下降,最低占比為16.5%。這兩年,銀行存款占比迅速回升,2012年末達到33%。銀行存款投資規模和收益貢獻與權益投資呈“蹺蹺板”格局,一定程度緩沖了資本市場沖擊,起到了穩定行業收益的重要作用。四是另類投資基數較小,但增長潛力大。從債權計劃產品看,收益率較好,但規模還較小。截至2012年12月末,保險機構累計發售83項基礎設施投資計劃、11項不動產債權計劃,備案金額3025億元,平均投資年限7年,平均收益率6.36%。從股權和不動產看,2010年開放股權和不動產投資政策后,規模增長迅速,但該類投資期限較長,在資產持有期間,受會計分類和估值政策影響,短期內收益釋放較緩慢,而長期收益較高。
多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要做好保險資金運用工作,一定要遵循以下幾條基本規律:一是無論市場怎樣變化,貨幣政策處于什么樣的周期,保險資金始終以固定收益、類固定收益為主的投資方向沒有改變。這是由保險資金的性質決定的,保險資金追求長期、安全、穩定回報的內在要求,決定了我們的投資必須堅持匹配為主原則。二是實現多元化投資策略,是彌補公開市場投資品種的短缺、權益市場波動的重要途徑。三是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努力尋找新的、可以與保險負債相匹配的投資品種。比如,債券投資收益穩定,但收益率較低,而股權投資收益率高,但波動較大。下一步,如何把債權、股權投資有機結合起來,是我們應思考和探索的事情。再比如,債權投資計劃,不動產投資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總結,把握保險資金運用規律,探索產品創新機制。
高度重視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工作
資產負債匹配管理是保險公司穩健經營的重要基礎,相對于其他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資產和負債的結構要復雜得多,匹配難度也大得多。歷史上,我們保險行業就經歷過利差損等問題。如何實現資產和負債的長期匹配與動態管理,一直是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也是一項國際性難題。
資產負債錯配是行業長期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們保險行業的資產負債匹配工作做得不好,存在“長錢短用”和“成本收益倒掛”等問題,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這都將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資產負債管理理念尚未形成。真正把資產負債管理理念落實到機制層面的保險公司較少,資產管理與產品定價和銷售“兩張皮”的問題比較突出,資產管理部門很少參與到保險產品的設計、定價和銷售中。二是受制于投資工具的限制。在保險資金快速增長的過程中,受到資本市場上中長期投資工具較少的限制,保險機構很難做到資產和負債基本匹配。比如,30年期壽險合同,很難找到適合的30年期債券品種來匹配。三是投資理念還不夠成熟。部分保險公司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希望通過承保業務迅速增加保費規模,并對投資收益寄予不切實際的期望,在資金運作上盲目追求高風險投資,甚至存在投機心理。
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的關鍵在公司。一是必須牢固樹立資產負債匹配理念。只有樹立這一理念,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做好這項工作。保險公司要轉變觀念,不能一味求規模,鋪攤子,要講效益和質量,要有統籌經營的戰略思維。只要實現了資產負債基本匹配,保險公司的很多事情就可以簡單化,復雜的經營活動就有可能變得簡單,甚至今后若干年能夠取得的利潤,都能算得一清二楚。二是嚴格落實資產負債管理機制。保險公司一定要建立產品開發和投資運作的協調機制,產品、精算、投資、銷售要協調一致,要嚴格防范產品定價風險和利差損風險。在產品設計環節,要重視資產管理部門意見,考慮投資能力和市場狀況,真正實現資產方和負債方良性互動。我們行業中已經有些公司在資產負債管理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監管機構將切實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監管工作。如何引導保險公司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匯集各方力量做好資產負債管理監管工作,成為當前監管部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13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已經提出設立保監會層面的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由資金部牽頭,目前有產險部、壽險部、財會部,稽查局等部門參加。該委員會負責指導、協調和推動行業資產負債管理監管工作,制定資產負債管理監管制度,審議涉及行業資產負債管理監管重大議題等。今年,我們將把資產負債匹配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以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為載體,切實推進具體工作,相信也能夠帶來資產管理產品的創新。
堅持同步推進市場化改革與強化監管不動搖
市場化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成功的經驗之一,也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2013年全國保險監管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化市場化改革,這也給保險資金運用監管指明了工作原則和前進方向。
真正把風險責任和投資權交給市場主體。一是明確監管定位。監管機構的核心工作,是政策制定、風險監測、監督檢查和市場約束機制建設,核心目標是著力維護市場秩序,切實保護投保人利益。監管機構不是市場主體,不能管得過多、過細,不能承擔市場機構該承擔的責任。保險機構作為市場主體,應當切實做好投資研究、決策、交易、風險識別與應對工作,必須承擔風險責任。雙方一定要厘定責任邊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才能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配置資產和資源的基礎作用。二是轉變監管重心。過去一段時間,監管工作重點主要放在開放投資渠道和制定投資政策等方面。現在,渠道不足問題基本得以解決,能開放的品種和市場基本開放了,我們要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完善監管、規范發展上來,要切實改進監管方式,減少行政審批,完善監管流程,提高監管效率,增強市場活力,促進行業發展。推動保險機構投資者建立行業自律組織。三是加強和改進能力建設。目前,我們正在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簡化、修改和完善能力備案制度,督促保險機構根據自身特點和發展定位,有針對地加強團隊和組織建設,切實提高投資管理能力,努力推動保險機構形成差異化的市場策略和多樣化的競爭優勢,不斷增強行業活力和綜合能力。
切實強化監管。按照“放開前端,管住后端”的總體原則,進一步加強監管,防范風險。一是強化資產認可標準約束,切實把償付能力監管落到實處。堅持以投資工具的風險狀況作為制定資產認可標準的依據,制定有區別的資產認可比例,發揮資本約束功能,體現投資風險對資本的不同要求。嘗試建立貫穿保險資金運用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的償付能力約束體系。二是強化資產負債匹配約束。設立保監會層面的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委員會,推動行業牢固樹立資產負債管理理念,引導保險機構根據負債特點確定資產配置策略,通過理性和穩健的投資,實現長期與穩定的回報。建立資產配置能力與投資渠道、投資方式及分類監管等政策的聯系機制,強化資產負債管理硬約束,相對弱化比例監管。三是完善內控標準,制定風險責任人制度。要把政策開放和強化內控、確定風險責任人有機結合起來。參照國際通行標準,研究制定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受托機構的內控標準,并要求上述機構接受第三方內部控制審計。制定風險責任人制度,強化風險責任人管理,借鑒香港“持牌人”機制,對于未盡職的風險責任人,將取消其資格。四是加大檢查力度。今年,監管部門將強化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重點監測與防范金融風險交叉傳遞,針對利益輸送與道德風險、不正當關聯交易、內部控制建設等方面展開現場檢查。依法查處違規問題,嚴肅處理相關機構和當事人,切實維護市場秩序,督促保險機構提高合規意識。
積極推動保險資金運用不斷創新
市場化改革給保險資金運用創新留下很大空間。當前,金融行業競爭加劇,進一步要求我們要通過不斷創新來獲取競爭優勢。相比產險、壽險等保險業務,資金運用面臨的創新壓力更大,當然,如果創新做好了,行業發展前景就非常好,如果做不好,面臨的問題就比較大。在創新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監管部門要以最大的寬容度來對待創新和創新帶來的問題。在推進各項創新工作中,還應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明確創新主體。創新是市場主體的責任,不是監管機構的,創新的動力和源泉還是來自市場。監管機構也應跟上市場創新的步伐,及時跟進,防范系統性風險和區域性風險,保持企業和市場活力。二是找準創新方向。這幾年,信托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發展速度很快,包括我們的債權投資計劃,都是利率管制環境下的產品,通過創新,抓住了利率管制的機會,獲取超額利潤,這些業內外產品創新就是很好的路子,我們今后要進一步加強在這方面的創新工作。此外,為滿足匹配負債的要求,在固定收益、類固定收益產品方面進行創新,也是我們創新的方向。三是關注基礎資產。不管是投資金融產品,還是進行金融產品創新,一定要分清基礎資產,充分評估基礎資產帶來的風險。現在,我們開放了銀行理財、信托產品等業外金融產品,不是說監管政策開放了這些渠道,保險機構就一定要去投資,還是要分清這些金融產品的基礎資產是什么,是不是適合保險資金投資。四是要明確創新底線。沒有創新,行業是沒有生命力的,最后也是要出問題的。監管機構積極鼓勵創新,但并不意味著允許市場主體破壞規則,違規運作,把創新變成違規的行為,這是監管紅線,不能逾越。違反監管規則的創新,不會得到監管機構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