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蕾
除拉響增資預警外,保監會還試圖通過對投資型產品的設限,來加強償付能力的事前監管。本報記者昨日從多家財險公司了解到,保監會日前向地方保監局及財險公司下發了《關于加強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手續費管理的通知》,嚴禁對投資型產品進行“貼費”。
相比壽險業來說,財險業面臨的償付能力風險更加嚴峻。一家財險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由于財產險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導致產險公司的費率競爭格外激烈,加上產險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弱,就容易陷入償付能力不足的危機。”
然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面前,不少產險公司往往“知其不可而為之”。“貼費、貼條款、貼費率”的“三貼”現象相較去年有過之而無不及,不斷哄抬手續費的潛規則,也開始由車險蔓延至非壽險投資型產品,一定程度上將影響產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水平。
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是指產險公司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交付的投資金分為保費和儲金,并將儲金用于資金運作的家庭財產保險或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產品。盡管與壽險投資型產品相比,非壽險投資型產品起步較晚,但近兩年來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有華泰財險、華安財險等十多家財產險公司開始經營投資型險種,且多為固定收益型險種。
目前,產險公司參考的手續費標準是,去年《關于加強非壽險投資型保險產品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的“年度手續費率最高不得超過0.3%”。然而,這一通知在走完征求意見程序后,并未明確發文出臺,這正好給了產險公司鉆空子的機會。
記者從市場上了解到,目前產險公司在投資型產品上支付給銀行的手續費明顯高于征求意見稿中的0.3%。普遍水平為:一年期產品的手續費為0.7%—0.8%,兩年期產品為1.5%—1.8%,三年期或以上的為2%—3%。“保險公司對銀行網點的競爭異常激烈,一旦低下來就很容易失去銀行渠道的支持。”
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說,“近期資本市場的波動對固定收益型產品的影響很大,市場繼續疲軟的話,產險公司就有可能遇到利差損問題。非壽險投資型產品本來就不太賺錢,產險公司為了追求規模還要繼續抬高手續費,結果只能賠本賺吆喝。”
產險公司悄然推進的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引起了保監會的注意。據了解,為了防止盲目擴大規模,帶來隱患,監管部門已嘗試與償付能力掛鉤,對投資型產品銷售規模進行限制。據華安保險內部人士透露說,去年保監會對其設定的保費收入上限就是100億元。除限量外,保監會還對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實行限地、限時政策。這些政策均掛在保監會內網的財產險部網頁上,并未對外公布。
對于目前普遍存在的手續費偏高問題,保監會在上述通知中強調,各產險公司近期須組織人力對投資型產品的手續費進行自查,嚴格控制分支機構投資型產品手續費水平,嚴禁各種方式對投資型產品進行貼費,并督促地方保監局展開專項檢查。對于手續費嚴重超標的分支機構,要求其立即進行整改,沒有及時整改的應暫停其投資型產品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償付能力是今年保監會監管風暴中的關鍵一環,在近期監管處罰中,監管部門已有“殺雞儆猴”之意。日前保監會叫停大地保險上海、江蘇、浙江、江西等5個省、市的非車險業務,就是因為在償付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公司又出現低價競爭的市場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