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去銀行存款,卻變成了保險合同;明明買的是理財產品,最后也變成了保險合同;買保險時的承諾很好,售后服務質量卻讓人無言……
走進銀行,處處是保險陷阱,這是不少福州市民的親身感受。“存款變保單”這個金融怪胎,屢屢被曝光,卻依然我行我素。
為減少銷售誤導,解決“存款變保單”的問題,上周保監會啟動了壽險銷售誤導綜合治理工作,還通過全國視頻會議進行了部署。會上,保監會表示,將加大銷售誤導的查處力度,追究處罰責任人。
新政要打擊保險銷售誤導,需要解決哪些問題?經過多次“嚴打”,誤導手段有了哪些變化?記者昨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動態】保監會新政直指銀行誤導銷售保險
保險銷售誤導在銀行保險渠道最為常見。2011年,我省曾對銀行保險渠道市場展開清理行動,據統計,清理出近千個無證代理網點、2000名無證代理人員,先后對60余人采取了行政處罰措施。
據了解,保監會的此番新政,各項措施直指銀行保險渠道(即“銀保”)誤導。
據保監會通知要求,各家保險公司必須確保銷售規范:不得夸大保險產品收益或將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國債、基金等進行片面比較;不得混淆保險產品概念,將 保險產品混同為銀行存款或銀行理財產品進行銷售;不得隱瞞合同重要內容,要向客戶說明保險責任及責任免除、新型產品保單利益的不確定性、投連和萬能險費用 扣除情況以及退保可能產生的損失;確保公司客戶信息的真實有效,不得惡意篡改、故意漏填投保人的回訪電話、回訪地址;不得以停售進行宣傳、銷售誤導。
【調查】存單變保單,哪些頑疾難治
現象1:騙保新手段
昨日記者走訪時發現,保險行業已經開始意識到,誤導銷售聲譽差了,市民的警覺高了。為此,不少保險公司改變誤導的套路,過去講“保險的收益比銀行存款高”,現在不少業務員則重點說“資金靈活性”。
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市民知道保險公司的分紅是不確定的,每年能分紅多少,取決于保險公司的運作能力,以及資本市場的收益情況。而強 調保險的保障功能,則很容易被市民拒絕。但是如果把保險的幾年后開始保本,或者抵押貸款功能說成隨時支取,就比較容易獲得市民青睞。
福州一家保險公司的銀保部負責人表示,保險與銀行存款最大的差別在于,存款可隨時支取,保單卻不行。目前一些保險業務員或銀行工作人員將保單貸款與隨時支取混淆,把保單的質押貸款功能說成具有隨時支取功能,讓不少市民中了招。
現象2:銀行駐點仍在
此外,保監會、銀監會叫停“保險在銀行駐點”已有一年,但是記者走訪市場看到,駐點銷售依然普遍。
記者連續一段時間走訪銀行網點發現,過去保險業務員在銀行只是穿正裝,駐點銷售被叫停后,多數銀行讓保險業務員偽裝成了銀行網點的大堂經理。
為什么銀行容許保險公司業務員違規駐點?“對保險公司來說,產品擺在銀行可以取得市民的信任;對銀行來說,可以賺取代理費用。”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道出了其中的緣由。著裝仿照銀行工作人員后,一方面可以避免監管部門抽查,另一方面容易獲取市民信任。
現象3:盯住老人不放
記者還了解到,銀保投訴主要集中在老年人與低收入人群,一些人稀里糊涂就“被保險”了。
保險公司業務員叫老年人投保,被保險人常常是老年人的子女或孫子女,辦理時只需提供身份證原件或復印件即可,而未成年人則只需提供戶口簿復印件。投保 后,保險保障的是小孩,但交錢的依然是老人。此前監管部門曾聯合發文進一步規范銀保市場,要求不得向高齡客戶、低收入客戶銷售期限長、繳費高的保險產品, 但具體多少才算高齡,并未明確界定。此外“老年人交錢,受益人是子女”一直都不受限制。
現象4:市民舉證難
為解決保險銷售誤導,保監會等部門曾多次下文,但誤導為何屢禁不止?記者調查后發現,通常市民發現自己被誤導投保后,都會提出退保,但是實際能退保的人寥寥無幾,投訴容易、舉證難是主要問題。這也是保險銷售誤導難禁的原因之一。
由于舉證難,無法證明投保是被誤導的,很多市民在退保時,還會承擔經濟損失。福州徐先生投保后第一年交了2萬元,選擇中途退保就要損失將近7000元,原因是保險有保險期,若遵守合同就不能取錢,若提前支取,就需被扣高額手續費。
對此,福州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律師表示,如果存在銷售誤導,違背了儲戶真實意愿,交易或合同在法律上應是無效的,但問題在于市民舉證難度非常大,目前,大 多數保險銷售時,一般只涉及市民、業務員兩人,沒有第三人在場,銷售時也沒有錄音,除非存在代簽名等不符合投保規范的現象,否則市民很難找到證據。
作者:歐陽進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