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晶華 實習生 楊明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簡稱“交強險”)作為我國當前惟一一個強制險種,一方面要面對很多消費者的不理解,另一方面還承受著巨虧的壓力,實際經營狀況也早已脫離了當初所設想的“不盈不虧”的原則。未來,如何能擺脫這一虧損怪圈,使之走向健康發展,已成為業內外廣泛關注的焦點。
虧損原因何在
近日,中國保監會公布2010年交強險業務數據,33家保險企業交強險經營虧損72億元,其中,承保虧損97億元,投資收益25億元。2006年7月至今,從承保盈利221億元到虧損97億元,這對于行業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值得深刻反思的經歷。究竟是制度問題,還是企業自身的問題?
實際上,正如保監會所說,目前,保險公司交強險經營費用率已連續4年實現下降。在費用率已下降的情況下,卻虧損加劇,這背后又是怎樣的原因?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學系主任王緒瑾教授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分析指出,交強險采取的是“不盈不虧”的原則,而保險業既然經營必定有盈有虧,這個原則就與市場的規則不相適應。
據保險公司自己分析,虧損的原因一方面是賠償費用的提高,另一方面,新車的保費不享受費率優惠,使得交強險平均費率水平可能繼續呈現下降的趨勢。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綜合分析指出,件均保費下降、賠償水平逐年提高是行業虧損的主要原因。
保費應對癥下藥
業內專家預計,隨著各地區對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標準逐年上升,2011年及以后出險案件的件均賠款將繼續上升。
不過,內部經營的壓力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都使得交強險“不盈不虧”的初衷越發艱難。
“交強險的經營模式從2006年開始就是模糊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位專門研究交強險的研究者昨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其看來,交強險既有政府代辦的模式,也有商業化的影子。因此,要扭虧為盈,市場化是交強險的必經之路,保費的確定應由市場“說了算”,根據地區的經濟差異來決定。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保監會近日已表示,將推進交強險地區差異費率試點,從2010年下半年起,推動在個別地區開展汽車交強險地區費率試點研究。
前述研究人員還告訴記者,目前中國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并沒有享受任何稅收優惠,在保險保障基金的提取比例以及監管費的征收方面也和其他財產保險完全一致。
相反,從2010年開始,依據財政部和保監會聯合頒發的《關于從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保費收入中提取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從交強險保費收入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為交強險保費收入的2%。據此測算,2010年提取的救助基金近17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險公司的費用支出。
上述研究者認為,應降低交強險的營業稅率,免提保險保證基金、免征保險監管費等。同時,對于社會救助基金可以擴充來源渠道,可以從政府收取的燃油稅或是從交通違法行為罰款中提取一定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