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李聽 發自上海
4月1日起,上海醫保“封頂線”由7萬元調整到28萬元。如此大幅的調整,是否會對上海的壽險市場造成沖擊?是否意味著商業重疾險生存空間將由此變窄?
醫保獨木難支
一位外資保險公司培訓部經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業重疾險是對社保醫保的有效補充,兩者并不矛盾。一般醫保中,有幾個因素決定了客戶不可能完全依靠醫保來支付醫療費,一個是醫保統籌基金中不予支付的用藥或項目,如自費藥品或自費項目;一個是醫療保險費用償付的最低標準起付線,低于起付線以下的醫療費用全部由病人自負,如上海市在職人員住院治療的起付線是1500元,而在起付線以上的部分,一般是醫保和個人按一定比例共同償付醫療費用。
中意人壽保險專家介紹了一個社保保險與商業保險理賠的案例:梁先生,30歲,有社保,于2009年1月在中意人壽投保了“中意年年安康保障計劃”,保額為20萬,年繳保險費6480元。2010年11月,梁先生出現頭痛癥狀,之后在醫院CT檢查確診“腦膠質瘤(腦癌)”。梁先生為治療上述疾病,先后住院三次,住院總費用86177元,社保共報銷35703元,個人自費50474元。中意人壽則根據合同約定,一次性賠付梁先生20萬元重疾保險金。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僅僅是以醫保作為風險補償的唯一來源,一旦發生重疾,醫保能夠提供的保障和當事人所面臨的經濟壓力是不能匹配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社保住院醫療報銷的資金來源于社保統籌基金,而以2010年上海社平工資3896元來計算,繳費基數為2338元,其中城鎮職工所在單位每月繳12%(281元),職工自己每月繳2%(47元)如此有限的“蛋糕”不可能滿足居民不斷上升的醫療需求。
商業重疾險仍有需求
業內人士認為,相對于社保的報銷制度,一般商業重疾險是定額給付型險種,只要達到保險合同約定的條件保險公司就要賠付。醫保和商業保險在保障體系中各自發揮作用,在賠付過程中并不沖突。
重疾險創始人MariusBarnard認為,人們都需要保險,不光是因為人人都會死,還因為我們要好好的活著,當有人得病的時候,他知道會有什么醫療設備進行治療,當然也知道怎么樣才能更好得活下去。但是他不知道的唯一一件事是:不知道存活階段的健康狀況會受到什么影響,還有就是他怎么才能維持自身和家庭的收支平衡。
金盛保險一位理財師表示,現代醫療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有些重大疾病有了更好的方式和藥物治療以提高病患的治療率和存活率,一張保單不僅是為其提供保證治療所必須的費用,還為其提供保證生活健康質量的足夠資金。該理財師認為,對于普通人來說,要解決重疾所帶來的風險,首先需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敞口,在此基礎之上,再通過醫保和商業險的合理搭配來覆蓋敞口所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