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
“增資”,成為今年上半年保險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共有21家公司獲得增資。在這股增資潮的背后,是保監會正在建立的資本約束機制剛性約束效應的顯現。
增資潮涌
今年以來,保監會共批準21家保險公司增資,增資總額達112.03億元。此外,還有4家公司獲批以次級債的方式補充資本金,總發行額最多將達118億元。除已實施增資方案的公司外,渤海財險、天安保險等公司也都制定了增資計劃。
在這波增資潮中,既有人保財險、平安產險等大公司,也有陽光保險、生命人壽等第二梯隊成員,亦不乏昆侖健康險等小公司,增資額度從數十億元到數千萬元不等。
保險公司密集增資的背后,除了自身業務發展既定戰略的考慮,還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業務高速增長帶來的資本壓力。在近日召開的2010年上半年保險監管工作會議上,保監會主席吳定富指出,部分保險公司由于保費高速增長,資本消耗較快,“如果資本金補充不及時,可能會出現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問題!
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定》,保險公司按照償付能力充足情況分為3類: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為不足類公司,100%至150%為充足Ⅰ類公司,高于150%為充足Ⅱ類公司。償付能力不足類保險公司,其業務將受到限制;償付能力充足Ⅰ類公司需提交和實施預防償付能力不足的計劃。這兩類公司是保監會重點監管的目標。
在償付能力監管的壓力之下,盡管保險公司紛紛通過增資、發行次級債等方式得以補充資本金,但仍有一部分公司償付能力亮了紅燈。吳定富透露,目前仍有9家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少數償付能力長期不達標的公司資本狀況改善緩慢,“部分保險公司償付能力不達標風險不容忽視。”
據了解,目前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以產險公司居多,其中不乏數家償付能力長期不達標的公司。而壽險公司的情況相對穩定,償付能力不達標的數量目前未有新增。一家償付能力仍未達標的產險公司人士表示,雖然公司一直有增資計劃,但由于股東情況不一,增資也很難一蹴而就。
資本約束剛性
近兩年,隨著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的逐步建立,資本約束機制的剛性約束力正在逐漸“顯威”!耙l揮資本約束對轉變發展方式的促進作用,對由于業務結構不合理、發展質量差導致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公司,嚴格限制業務范圍和新設機構!眳嵌ǜ辉诠ぷ鲿h上強調。
其實早在2008年,大地保險、人保健康險等一批公司,就曾因償付能力而亮紅燈,嘗到了被暫停業務、限制開設新機構等處罰的苦澀。保監會對償付能力充足率動態監管的加強,也讓保險公司日益感到這一監管的剛性約束。
“對償付能力不足或成立3年經營還虧損的公司,我們采取的措施是停批限批分支機構,剛性限制業務規模,限批保證型產品,限批電銷渠道等!币晃槐1O會人士表示。
除了對償付能力亮紅燈的公司采取限制性措施,保監會也在研究建立有效的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保監會財務會計部研究起草了《保險公司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課題研究報告,研究未來一定時期內完善保險行業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的相關政策。
此外,為了適應償付能力監管的需要以及新形勢的變化,保監會還將修訂《保險公司次級債管理辦法》,并研究修訂最低資本要求標準,結合新的投資渠道和保險市場出現的新情況,完善資產認可標準。
聯動監管
本月中旬保監會召開的黨委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上,吳定富指出,近年來保險業沒有出現大的風險,與重視加強償付能力監管是分不開的,償付能力不足的公司數量也在逐步減少。
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行之有效,也得益于各地方保監局的聯動監管力量的加強。去年11月,保監會發布了《關于保監局履行償付能力監管職責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各地保監局建立償付能力監管工作機制。
今年4月,各地保監局首次報送了償付能力監管季度報告,對于存在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其現金流、保費收入、賠付、退保、從業人員的異常變化等方面的異動,被納入地方保監局的重點監管范圍,保監局須在發現之日起2日內向保監會機關報告,使保監會得以全面迅速地掌握各地區和各保險公司分支機構的風險狀況,加大對償付能力不足公司的監管和處罰力度。
據了解,保監會目前正在研究開發償付能力監管信息系統,今后可以實現信息實時共享,以提高償付能力監管效率。保監會發展改革部正會同相關部門和各保監局,研究建立一套與償付能力監管準則并行的保險公司內控監管制度體系,以便提升保險公司內控監管的規范化水平。
吳定富在工作會議上透露,保監會將借鑒國外研究成果,制訂完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整體規劃,進一步研究建立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償付能力監管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