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英國保誠集團宣布放棄收購友邦保險(AIA),至此保險史上規模最大的并購案以流產而告終。這起開始就并不被業內看好的典型的“蛇吞象”交易,經過起伏跌宕的3個月,一度接近成功,但終因AIG(美國國際集團)拒不接受保誠一再砍價而一拍兩散。
保誠為此付出慘重代價:除了付給AIG1.526億英鎊(合2.25億美元)違約金外,還需向中介機構等支付顧問、承銷等其他費用,共計約2.974億英鎊(合4.36億美元),這兩部分費用合計約5.224億英鎊(約6.6億美元),其確定的以亞洲為重心的發展戰略也因此遭受重挫。
對于友邦來說,縱然其宣稱“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但也有觀點認為,友邦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時間成本。在目前市況下,友邦再赴港上市能否達到融資目標也有較大變數。
世紀并購謝幕
6月3日,保誠宣布,現確認其與AIG之間關于保誠與友邦合并的協議已經終止,故此保誠董事會將不會于6月7日舉行股東大會上提呈任何決議案。保誠在呈交香港證交所的文件中表示,將終止供股及其他與上述交易相關的融資活動。
其實,在保誠6月1日表示降價51億美元的方案被AIG否決后,這一保險史上最大的并購案事實上已經流產。
“收購AIA本為一次絕佳機遇,但自從我們宣布該潛在交易后,市場大幅下調,我們在聽取股東對價格的意見后與AIG重新商討條款。不幸的是,現階段無法達成共識,我們因此認為不強求這次機遇符合我們股東的最佳利益,并退出該交易。”保誠主席韓偉民(Harvey McGrath)6月2日的聲明有頗多遺憾。
韓偉民遺憾的不只是其參與主導的這場世紀大收購,除了這個未完成的龐大計劃,6月7日如期舉行的年度股東大會很有可能是他離開保誠的時間。
保誠為此次收購付出了超5億英鎊的代價,管理層必須尋找出責任承擔者。
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由于未能成功收購友邦保險,保誠CEO譚天忠和主席韓偉民稍后將會請辭,整個管理層也會就此次收購告吹作出檢討。
從3月1日AIG宣布以350億美元出售友邦,到6月2日保誠宣布準備終止收購計劃,3個月內,這起保險業最大并購案一波三折,終因股東認為收購價格過高而告吹。
收購一波三折
這本是一段兩廂情愿的美好姻緣。
在與保誠達成協議后,AIG3月1日的聲明里流露著不難看出的滿意:“在考慮了兩種皆可行且具有吸引力的方案,包括首次公開募股之后,我們最終決定,向保誠集團出售友邦能夠幫助AIG更快地向美國納稅人償還欠款。”
而英國保誠集團,這個創建超過160年并一直以來以保守穩健著稱的老牌保險商,則試圖通過收購友邦確立其新的戰略方向。
“如果收購順利完成,新保誠將成為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最大的保險公司,分別擁有上述市場22%、30%、28%、25%、25%、29%和41%的市場份額。”關注并購的一保險專家稱,“保誠亦能夠借此鞏固在中國內地和印度擁有的龍頭外資保險公司的地位,這是任何國際企業都不能忽視的潛在的全球最大市場。”
光大控股研究部副主管唐焱同樣認為,因為友邦的主要市場以新興市場為主,增長潛力可觀,才會令保誠主席認為是保誠的絕佳機會,并計劃以大比例供股(2供11)來完成這次收購。
但在4月份,保誠內部首先出現不和諧聲音,部分股東認為收購價格過高。
先是持有保誠12.04%和6.39%股份的兩大股東放出要在股東大會上投反對票的言論,并且還打算邀英國其他保險公司分拆保誠在歐洲的業務。
而持有保誠0.2%股份的海王星投資管理公司甚至發起了名稱為“保誠行動集團”的拉票行動,試圖說服25%的股東參與阻止交易。
5月初,保誠在中國香港、新加坡兩地上市計劃也因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提出的監管問題而推遲,保誠收購友邦被認為接近破產邊緣。
但市場低估了主導收購計劃管理層的能量,5月25日保誠成功以介紹形式登陸中國香港交易所和新加坡交易所,為供股融資搭好平臺,收購進程峰回路轉。
反對收購計劃的保誠股東們并沒有善罷甘休。3天之后的5月28日保誠管理層迫于股東壓力,而與美國國際重新開始談判,試圖削減收購價格至303.75億美元。這一要求最終在6月1日被美國國際否決。至此,保誠管理層的努力已注定付諸東流。
“保誠股東反對主要是因為收購價格過高。”銀河證券保險業分析師許力平認為,“其次對于并購成功后的融合也有顧慮。成功的并購案多是大公司合并一些有核心技術及人才的小公司,而保誠以小吞大,即使并購成功,兩個不同企業文化的公司如何協同也是一個難題。”
雙方都受傷
保誠為這場沒有成功的并購案付出了超5億英鎊的分手費,代價高昂,而保誠2009財年整個集團盈利才6.77億英鎊,此次并購案流產耗費其上年度凈利潤超過65%。
“收購案的終止除了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費用外,更是保誠公司整個發展戰略上的重大挫折。”許力平如是評價。
光大控股研究部副主管唐焱也認為,雖然股東普遍對保誠放棄交易表示歡迎,股價亦曾因此急升,但公司因此而付出巨額支出,同時失去發展方向,預計將令保誠盈利受創。
而對于美國國際集團來說,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其處置友邦的過程,從開始四處兜售,到不滿出價過低改為上市IPO,但在上市準備過程中,保誠卻高價接盤,終止其上市打算;如今,并購失敗之后,友邦或許又要重啟上市進程。
業內人士認為,友邦已經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機,為此付出了巨大時間成本,在目前市況下,友邦單獨赴港上市能否達到融資目標也有較大變數。
“從友邦管理層多次言論看其不希望被收購,友邦是一塊優質資產,他們更希望能掌控自己打下的市場。”許力平表達了不同觀點,“出售友邦只是美國國際集團當時急于籌措資金的選擇,所以我認為三個月前或現在上市對友邦本身來說談不上什么損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