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安
一部《保險法》實行了15年,對于法律來說這不算長,但對中國來說,15年太長了。
中國立法最大的問題是部門立法,立法多成為主管行政部門,為方便自己的管理,甚至為擴大自己的權力、維護所轄行業的利益而與社會其他行業博弈的過程。
此次修改《保險法》歷時數年,全國人大的介入力度加大。除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多次提出修改意見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還采集了來自地方和中央有關部門、部分保險企業、專家和被保險人、部分人民法院及中國人大網站征求的社會意見。這樣,幾審下來,多有改動。
比如,在一審稿中,成立近10年的中國保監會被正式寫入《保險法》,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首次作為獨立章節出現在修訂草案中,并明確了保險監管機構的12項職責。但二審稿卻進行了簡化。
全國人大法工委人士表示,一審稿對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職責規定得過細并且有重復,最后經同人大財經委員會和國務院法制辦、保監會研究,建議將“保險業的監督管理”和“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兩章合并為“保險業監督管理”一章,同時刪去12項具體職責,其具體工作職責按照國務院的規定執行,并增加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的規定。
這是什么意思?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周聲濤表示,“原草案強化了保險監管機構的權力,但同時應當對監管機構不依法履行職責的行為規定法律責任。”
同時被簡化的還有關于“保險行業協會”的規定。一審稿中,“保險行業協會”作為專門一章被寫進《保險法》,對保險行業協會的性質、職責等做出了規定,二審稿中,這一章被全部刪去,只在附則里規定“保險行業協會是保險業的自律性組織,是社會團體法人。”
實際上,保險協會以及學會,已經不是純粹的社會團體法人,而成為安排干部的機構。當然這不是保險業獨有,其他行業也甚普遍。人大對此很清楚。
一般認為,新《保險法》將更加注重保護被保險人的權益,這是保監會在加強管束自己的部屬。
普遍被引用的例子是,一審稿第18條規定,“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投保人因故意或重大過失未如實告知有關情況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并不承擔賠償或給付保險金的責任。”而在二審稿中,對此款增加了以下內容,“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這是對保險營銷員為獲取保費,而故意無視甚至縱容投保人的隱瞞行為的反制。這樣的例子還很多。
但是,這些本意是保護被保險人權益的舉措,卻被保險營銷員當成了促銷手段,新《保險法》實施后保險產品將漲價的傳言風行,公眾鼎沸,急得保監會官員出面“辟謠”:新保險法出臺的本意是保護保險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而保險公司是否提升保險產品的價格,屬于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范疇,與新保險法是否正式實施并無直接關聯。
出現這種意外,確實有無良保險營銷員的誤導,而保監會官員的說法沒錯,但根子上,是近年來保險業過于注重商業利益,而忽視社會保障給社會留下了心理障礙。保險業的“魂”被錢勾去了。
四川省公布汶川地震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今年初,保監會公布保險業共處理汶川地震有效賠案23.9萬件,已賠付保險金11.6億元,預付保險金4.97億元,合計支付16.6億元。今年5月,保監會公布汶川地震的捐贈數字,到4月30日總數達到767.12億元。
這意味著什么?17億元與汶川大地震8451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相比,保險賠款不到0.2%。作為一個行業的職業行為,保險賠款甚至只相當于社會捐款的2.2%。慚愧呀。
保險賠款賠不出去,是因為沒有地震險。而巨災險已經嚷嚷了十數年,社會各界博弈多年,就是沒有下文。此次汶川地震讓保險業躲了個清閑,但從長遠來說,這對保險行業是個損毀——當社會需要時,一個行業卻發揮不了作用,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在這里,立法者是否也有反思之處?是否應該動用國家最高行政和立法權力,以抵御商業化的陰影?眼下立法者應積極參與的另一個方面是:農村保險。
(作者為著名財經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