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要入主保險公司了!分管銀行與保險公司的監管部門就此問題已達成共識。交行、北京銀行已獲批準入股兩家保險公司,而工行、建行正翹首以待申請被批復。
不久的將來,集銀行業務與保險業務于一身的保險公司將會馳騁于保險市場。
這種具有“雙料”性質的公司一旦成立,日后走向世界、成為銀行與保險的“雙料”500強企業都指日可待。
一旦“雙料”公司加入戰局,那么,此后保險公司和整個保險市場今后要面臨的挑戰將是多樣性的。
銀行:坐吃山不空
從銀行角度看,入主保險公司的得益處至少有三個方面:首先,通過投資保險公司,每年無需花上什么精力,亦可獲得不菲的投資收益,換言之,即便“坐吃”山也不會空。
其次,作為一種戰略聯盟,保險公司的巨額存款將源源不斷地流入銀行。這種“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存款,無疑給銀行注入了近似“取之不盡”的流動性。
第三,銀行與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的保險公司以參股的方式聯合起來,保險公司與銀行各自的大客戶在資源共享的戰略聯盟中,成為了銀行與保險公司共同的客戶,一加一大于二的疊加效應將令其他保險公司望塵莫及。
筆者猜測,聯手后的“雙料”公司最具威力的競爭手段可能是利用自己具有貸款功能的先天優勢,到企業去尋找保險的商機。比如,“貴公司想貸款嗎?請把你企業的員工保險、養老保險統統投到本銀行入股的保險公司中來。”再進一步,附帶條件或許會將企業的財產保險也納入囊中。
一些企業盡管與原來的保險公司有著多年良好的合作關系,但銀行的貸款優勢對企業的誘惑是無法比擬的。權衡利弊,這些企業轉投銀行保險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原來的保險公司,即使再放下身段以更優惠的條件招攬,但還是缺乏競爭力的。由此看來,企業保險將是銀行系保險公司的第一塊肥肉。
險企:順理成章拓展業務
當然,保險公司也會從中獲取所需。既然銀行成為了保險公司的股東,那么,用足股東明朗和潛在的優勢來拓展自家保險業務的規模,便也成了保險公司順理成章之舉。
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銀行入股后保險公司得益處至少也有三個方面:其一,用足銀行的品牌效應。就品牌而言,保險公司的品牌尚無法與銀行媲美。一旦銀保結成利益聯盟,保險公司無論在角逐市場還是發布廣告時,捆綁式效應都會立即凸現。設想“強強聯合,舍我其誰”的廣告語,對那些名不見經傳的保險公司而言,的確能達到迅速擴大知名度的目的。
其二,保險產品可以通過銀行強大的銷售渠道,迅速滲透到柜臺、企業。保險公司拓展業務,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保險公司還可利用星羅棋布的銀行網點進行業務開拓。如果沒有大量的銀行網點,保險公司絕無可能將銷售網點鋪開得那般寬闊,而銀行現成的網點到底能為保險公司節約多少成本?不可估量!
僅就以上分析,就足可預見銀行出資注入保險公司,絕對是雙贏的舉措。
輸贏幾何 市場來檢驗
既然銀行入注保險公司是一種市場行為,如果僅是參與雙方——某銀行與某保險公司取得雙贏,還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雙贏,最終在市場上所反映出來的依然是保險產品的買賣,而最終也應該是由市場來檢驗的。
由于銀行是保險領域的門外漢,一旦入股,雙方馬上形成了利益關系,銀行可以將自身的優勢傳輸給保險公司,但其對于所入股的保險公司往往追求的是即時效益。如果三四年下來,仍顆粒無收,銀行的耐心就會演變成火氣,與保險公司翻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另一方面,誠實守信是拓展保險市場的不二法則。如果銀行與保險公司只關注雙方的利益共享,而忽視了市場的感受,以現今推銀保產品的方式去拓展市場,最終投保人還是不會買賬。
在具體操作上,銀行在銷售過程中,不排除先在柜面上銷售自己“關聯保險公司”的產品,其他無“血緣關系”的保險公司產品則統統撤下柜臺或是怠慢銷售,這很可能引起其他同業的強烈不滿和抗議,于市場競爭和投保人利益而言都是不利的。
筆者認為,銀行入主保險公司,于市場而言更是一把雙刃劍。因此,當銀行通過入資方式與保險公司形成戰略聯盟的同時,如何規范展業行為,也應盡快擺到議事日程上來。(保險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