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該如何定損
2007年以來,國家為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減少農民因自然災害造成的農業損失,在農村大力推行一種政府承擔80%、農民只承擔20%保費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順義區張鎮柏樹莊村的玉米種植戶們就在人保財險上了這樣的保險。
2008年夏,村里遭遇暴風雨,玉米植株大量倒伏。但隨之而來的理賠更令農民懊惱:理賠只按保額的25%甚至20%予以賠償。“難道理賠也和保費一樣,按比例進行嗎?”帶著疑惑,農民們一紙訴狀將人保財險順義支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全額支付理賠款。此案將于今日在順義區法院開庭。據悉,該案是北京市首例因農民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而產生保險合同糾紛的案件。
農 民
玉米種植理賠款“打了折扣”?
2008年8月,包括順義區張鎮在內的多個鄉鎮遭到了暴風雨的侵害,很多村鎮的農作物損失嚴重,張鎮柏樹莊村的晚玉米也未能幸免。“玉米剛結棒,還沒怎么掛粒呢?一場暴風雨就把它們刮倒了。”說起玉米的損失,種糧戶嚴淑余至今惋惜不已。她家種植了5畝晚玉米,進入8月,玉米稈已長至一人多高,玉米棒的雛形也出來了,長勢喜人。可一場七八級的暴風雨一下刮滅了所有的喜悅。傷心之余,嚴淑余想起不久前村委會組織村民上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上保險之前,村民們聽說這種保險是國家鼓勵上的,政府為此替農民掏出80%的保費。目的就是為了鼓勵農民種糧積極性,減少農民損失。在這個保險上,國家是實實在在想幫農民減負。想到有這個保險在,村民們都輕松多了。因為有了政府的補貼,村民只掏了20%的保費即每畝玉米交6.4元。但保額是每畝玉米400元,即一旦絕收,村民每畝地可得400元的保險理賠款。“10畝地才64元的保費,不過是一頓飯錢而已。”嚴淑余說。因為便宜,村民上保險時很踴躍。
很快,承保單位人保財險順義支公司派人前來查勘定損,來人是順義區張鎮下屬農業種植中心的保險代辦員。當初村委會也是通過種植中心辦的保險。村民看到,在受損程度及比例一欄的表述中,代辦員基本準確寫出了受損農作物的占比。嚴淑余一家的受損比例為95%。“這個比例挺準確的,我們家玉米基本上全部倒伏,棒子都沒怎么結粒,倒伏的玉米很難再立起來繼續生長。”定損完畢后,保險賠償并未馬上送到農民手中。2008年年底,村委會的會計拿著一份事先不知由誰統一簽好村民名字的查勘記錄表“發錢”,村民只需在已被別人簽好的自己的名字上摁個手印,即可領取后來被村民發現已“大大打了折扣”的理賠款。
為了了解真相,村民從村委會拿到那份保險單,保險單很“簡潔”,簡潔得甚至只有一頁紙。是與村委會簽的,上面并沒有村民的名字。這與其他保險公司的做法大相徑庭。“人家龍灣屯鎮上的是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人家那保險單是一戶一賬,理賠款直接打到直補款里。”嚴淑余表示。嚴淑余的話記者從龍灣屯鎮得到部分證實,他們的保險單有很多頁,雖然也是和村委會簽的,但上面卻詳細記載了每家每戶的種植品情況。
“這些可能不算什么,關鍵看保險公司是不是做到了定損正確,理賠到位。可就在這事上,人保財險順義支公司卻顯得模模糊糊、支支吾吾。”嚴淑余表示。她告訴記者,當初定損時,來的是鎮上種植業中心的一名保險代辦員,并沒有保險公司的人。代辦員給她家定的受損比例是95%,且沒聽代辦員說“受損程度”這一說法。“當我們發現理賠數額不對勁去找保險公司理論時,他們又說出個損失程度來,說我們那些不能算絕產,只能算輕微損失,所以只賠20%的保額,即每畝地80元。”
人保財險
“我們在按保險條款賠付”
對于農民的異議,人保財險順義支公司方面表示,玉米種植保險條款中規定,賠償分絕產、部分絕產和非絕產三種情況,其中非絕產類賠償最少,只占有效保險金額的30%以下。順義支公司正是按照非絕產類賠償標準進行的賠償。
在人保財險的《玉米種植保險條款》上記者了解到,條款對“絕產”、“部分絕產”和“非絕產”是這樣定義的:
全部絕產:即同一塊地玉米遭受保險責任列明的災害損失嚴重。冰雹造成葉片形成抽條,雹痕明顯;火災造成作物的直接燒毀;八級以上大風造成玉米莖稈折斷后倒伏;暴雨造成洪澇后,浸泡3天以上的地塊。以上保險責任造成保險玉米全部毀壞,不能恢復生長,失去商品價值,按每畝保險金額的100%計算賠償。
部分絕產:即同一地塊遭受保險責任列明的災害,其中部分損失嚴重。冰雹造成葉片形成抽條,雹痕明顯;火災造成作物直接燒毀;八級大風造成玉米莖稈折斷后倒伏;暴雨造成洪澇后,浸泡3天以上的地塊。以上保險責任造成保險玉米部分毀壞,不能恢復生長,失去商品價值,按照損失數量占每畝保險金額的比例進行賠償。
非絕產(輕微損失):玉米遭受保險責任列明的災害,仍能繼續生長的,損失程度按以下標準確定:
(一)中度損失:莖、葉、生長點、果實都不同程度受損仍能繼續生長,在有效保險金額的30%以下賠償:
(二)輕度損失:個別葉片、果實受損仍能恢復生長,受損程度較輕,酌情每畝在50元以下賠償。
顯然,保險公司是按照非絕產中的第一項進行的賠償。保險公司表示,當時保險公司根據災害天氣造成的玉米損害程度確定受損玉米仍能繼續生長,因此認定應在保險金額內按20%的比例進行賠償,即每畝賠償80元。
在損失程度界定上,農民認為保險公司做法欠妥:“當初定損時可沒聽說什么‘絕產’、‘非絕產’,我門都以為保險公司登記的是絕產比例,所以都認可當時的登記。沒想到理賠時竟變成在所登記的比例上再乘以20%。為什么這些內容不在當初一次性寫清楚?或者在理賠前告訴我們一聲?”村民們對保險公司的這一做法深表懷疑。
同行看法
“定損受災程度應該現場確認”
對于定損結果是否該提前通知農戶,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農險部總經理蔡興生表示,通常農作物受災定損后,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會在現場將定損結果直接告知農戶,農戶表示對定損結果無異議后,由農戶在定損單上簽字確認。
對于定損方式,蔡興生表示,保險公司在定損時,會首先對受災農作物的面積進行計算。面積確定后,再對農作物的受損程度進行定損。“這包括農作物有多少屬于歪倒,有多少直接折斷等。”確定了這些情況后,定損工作就基本完成了。
“但還要區分一下農作物的生長期,因為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期,農戶的投入會不一樣。定損理賠時,要考慮到農戶的物化成本。”蔡興生告訴記者,幼苗期的農作物在定損時屬于歪倒的,保險公司會在定損后一周進行再次定損。“因為歪倒和折斷的理賠數額不一樣,有些農作物在一次定損時,雖然沒有折斷,但一周后卻直接枯死了,這種情況我們會按折斷進行賠償。這樣做能夠更科學地對農戶進行賠償。”蔡興生說。
蔡興生還表示,為了確保定損的公證性,保險公司定損時,必須有保險公司定損員、村委會負責人和農戶三方都在場。同時,為了確保定損的科學性,在受損范圍擴大到鎮一級時,保險公司還會邀請區、鎮的種植專家到場共同定損。
據了解,當初出柏樹莊村現場的人并不是保財險順義支公司的的定損員,而是鎮政府種植業中心的保險代辦員劉先生。劉先生告訴記者,當時保險公司忙不過來,就讓他出柏樹莊村的現場。“我只負責登記受損面積和現場拍照,受損程度最終由保險公司依據我提交的‘現場情況’來確定。”劉先生說。對于自己的定位,劉先生表示,自己負責張鎮轄區內的政策性農業保險代辦工作,也協助配合保險公司的部分工作。
權威聲音
農民確認定損結果屬必須環節
“農業險的定損流程沒有格式化的統一規定,由各保險公司自行制定自己公司的流程,但對于定損內容是有要求的。”北京保監局財險處有關負責人表示,一般保險公司會派農業險專業人員前往現場定損,因農業險定損技術含量較高,保險公司人員在損失程度、損失面積精確測量等方面若有拿不準的情況,會聘請農業專家等第三方幫助定損。
現場定損過程中,農作物損失程度和損失面積是最重要的內容,因為這兩項直接關系到最終賠償的金額。現場定損完成后,保險公司人員會以查勘定損報告或定損協議等形式,就定損結果與農民認識達成一致。農民對定損結果進行確認,是保險公司定損必須進行的一個環節。其間,雙方若對損失面積和程度有異議,可進行協商。一般來說,定損查勘結果會由農民簽字確認。
“但現場定損結果并不完全是最終賠償結果。”北京保監局財險處工作人員表示,現場定損結束后,還需經過核損程序,核損人員將對現場照片、數據、被保人信息等情況進行核查,確定最終賠償數額。“一般來說,核損結果與定損結果出入不大。”
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會將農業險的定損結果等材料作為業務檔案,由各保險公司保留。一旦有人舉報,保監局將對被舉報保險公司進行檢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