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佳
上一期,我們提到了如何加強自警,提防保險方面的詐騙。當然,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保險詐騙事件還是少之又少。真正讓許多投保者吃藥,還是各類“保險忽悠”,買的時候說得花好稻好,最后才發現自己買的保險產品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那么,買保險時如何提防“被忽悠”呢?以下幾個要點相信會有所幫助:
1。不要輕信銀行。曾幾何時,銀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一個存錢的地方。而存款的高安全性,使得絕大多數消費者對于銀行的信任度極高。不過,伴隨銀行的多元化經營,其業務早已不限于存款,諸如信用卡、房貸這類的貸款業務,銀行理財產品、基金、保險代銷這些中介業務,正日益成為銀行業務的主力,而在從事這些業務時,銀行的“忽悠”劣跡亦越來越多——銀行保險代銷業務更是劣跡扎堆之處。正因此,保監會近期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投資連結保險銷售管理的通知》中才會將銀行渠道的投連險銷售限制在理財中心和理財柜臺,儲蓄柜臺將不得銷售投連險,并將銀行渠道的投連險新單躉交保費限制在3萬元以上,以及建立風險測評制度。面對銀保渠道,投保者不妨做到以下幾點:1)不能因為是銀行賣的保險就放松警惕,反而要因此加強警惕;2)不要輕信銀行理財柜臺提供的保險宣傳單,以往營銷人員私印宣傳單夸大產品特性的情況亦有發生;3)不要當場做決定。很多投保者往往本來是去辦理存款等簡單業務,但是經不起營銷人員的勸導,在未經研究清楚產品特性前就買下了產品,從而導致了“被忽悠”。比較穩妥的方法是打定主意并告知營銷人員不當場決定,將產品資料拿回家上網查詢相關資料與保險公司官方資料是否一致,并查詢網上相關評論確認相關產品確有可取之處后再做決定,再去銀行購買。
2。心癢收益之前先問費用。每逢降息周期,都是諸如萬能險等儲蓄類保險暢銷的時節。從此前的降息周期來看,許多銀行客戶往往被萬能險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所吸引,從而舍定存而取萬能險。不過,萬能險和定期存款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產品,后者只有利息收入,而無任何的隱含費用,即使是提前兌現,亦不過損失定期利息,而不會損失本金。但是萬能險則不同,有著諸多的額外費用,比如購買時有初始費用,若未持有滿一定年限,還有不同比例的退保費用,在將這些費用綜合考慮之后,萬能險相對較高的結算利率是否依然比定期存款收益更高,便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投保者必須對此仔細測算之后再做決定——尤其是考慮到萬能險的流動性稍遜,絕不適合隨時可能需要使用相關資金的投保者。
3。保險并不是安全的同義詞。一直以來,保險給予投保者的印象都是“安全”。的確諸如萬能險、分紅險等傳統儲蓄類保險,除了實現規定的費用外,一般對于本金是可以做到100%保證的。但是,像投連險這樣新型的儲蓄類保險,其本質接近基金多過保險,根據投資的市場不同,存在著不同的風險。若是股票型賬戶或者偏股型賬戶,不但存在虧錢的可能,甚至股市不好還存在巨虧的可能。然而,以往有部分保險營銷人員在勸說投保者購買投連險時,以“這是保險,很安全”作為幌子,讓很多投保者忽略了個中風險,從而導致了巨大的損失。
4。保費收益和保額收益別混淆。這幾年,由于萬能險和投連險為人詬病的問題不少,越來越多投保人將焦點轉向分紅險——尤其是一些看似很吸引人的分紅險。比如某些分紅險會表示,投保人購買后,每兩年可獲得保額10%的分紅。不少投保人光注意了兩年和10%兩個數字,以為相當于單利5%的收益,因此而激動不已。但是,保險的保額和保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分紅險,因為具有分紅的概念,身故保額10萬元的保險,其累計保費也許是20萬左右。這也就意味著,保額的10%,也許不過是保費的5%,兩年再一除,就只有2.5%了。保險公司用保額來表述收益率,無論蓄意還是無意,的確會誤導許多不仔細的投保者,高估了保險的收益。
5。演示收益非保證。分紅險產品宣傳中,往往會給出一些看著非常美妙令人激動的投保示例,而這些示例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才標明是按照“中檔演示收益計算”。需知,分紅險一般會給出高、中、低三個收益演示,“低收益”一般等同于保證收益,而“高收益”和“中等收益”不過是保險公司的測算,不具有任何的保證。若投保人根據演示收益來做投保決策,很容易便會高估收益,做出錯誤決策。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