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黃蕾
三月春意漸濃,許多地市保險公司“一把手”卻愁眉不展。困擾他們的不是保費業績也不是投資收益,而是從第二季度開始,總公司對于分支機構的費用成本將普遍下調0.5%至1%。而以往為銀保渠道“開小灶”的額外費用補貼,也將大比例減少。對于資金流一向寬裕的壽險公司來說,如此大幅度、大比例嚴控費用,還是頭一遭。
利差益收窄
削減對分支機構的費用成本,源于壽險公司對費差益的渴望。一般來說,壽險公司收益的主要來源是:死差益(保險公司的實際風險發生率低于預計的風險發生率)、利差益(保險公司的實際投資收益高于預計的投資收益)和費差益(保險公司的實際運營管理費用低于預計的營運管理費用)。
“死差益對于壽險公司的利潤貢獻率一向很低,而沾光前幾年紅火的股市,利差益成了壽險公司的利潤貢獻大戶。”一家壽險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說。
然而,受累資本市場大幅調整,在股市和債市收益率雙雙走低的大背景下,利差益收窄倒逼壽險商開始削減費用,急尋費差益空間。
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稱,通常來說,個險渠道方面,若按新業務價值來計算,躉繳產品能產生5%的費差益,期繳產品大概在30%左右。而在銀保渠道上,由于愈演愈烈的手續費之戰,導致銀保利潤率基本為零,甚至出現了費差損現象。
大幅縮減銀保補貼
于是,當務之急就是扭轉當下銀保渠道費差損現狀。一家中型規模的中資壽險公司某省級分公司副總經理對記者說,從4月份開始,總公司對銀保渠道的費用成本將從之前的5.2%下調至4.7%。在當地銀保手續費(含明賬、暗賬)高達4.5%至5%的大背景下,這一費用嚴控政策,無疑將對其業務發展形成一定制約。
不僅如此,另一家國有壽險巨頭某省級分公司銀保部經理稱,該公司的銀保銷售費用成本在3.5%左右,在前兩年投資收益好的時候,總公司都會在3.5%的基礎上再加1%的額外成本補貼。而從今年下半年開始,這樣的費用傾斜政策將會被調整甚至取締。
本報記者通過對幾個地市的銀保市場調查后發現,為盲目追求保費規模,不少壽險公司惡性提高銀保渠道手續費及銷售激勵費用,導致銀保渠道費差損出現乃至不斷擴大。為了彌補日益擴大的費差損,一些壽險公司寄希望于依靠高風險投資賺取高投資收益。然而,資本市場今非昔比。
不少壽險公司高管在近期內部會議上坦言,由于利差益空間收窄,今年必須要在費差益上做文章。人保壽險某地市分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今年總部明確要求見費差益。
在業內人士看來,壽險公司轉型尋求費差益空間的策略,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遏制銀保手續費進一步被抬高,有助于公司調整產品結構。但在對可能影響保費規模的擔憂下,有業內人士質疑,出于對穩固市場份額的考慮,壽險公司在費用控制上的力度可能不會如預期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