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軍慧 北京報道
保險公司有責任確定投連險的風險等級,去調查投保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保人的風險偏好,然后把適合的投連險產品推薦給適合的投保人,而且還要在承保前將投連賬戶和投保人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匹配檢驗。如果投保人拒絕匹配檢驗或認為自己可承受更高風險,需親筆簽署確認書,說明自己已了解相關風險,自愿購買投連產品。
繼中國保監會要求投連險不能在銀行儲蓄柜臺銷售后,北京保監局也進一步出臺了規范措施,嚴格管理投連險在北京地區的銷售。
北京保監局10日正式下發了《北京投資連結保險實施銷售適用制度》,明確提出在北京銷售投連險的保險公司有責任把合適的保險賣給合適的人,投連險必須實施分風險等級銷售。
險商分級銷售投連險
投資者胡先生目睹了投連險銷售的冰火兩重天:“我工作的銀行,銷售最旺的時候,男女老幼都在買投連險,根本不顧及或者說不知道可能存在的風險。”胡先生感慨,“出單的銀保銷售人員都樂開了花,賣白菜一樣的賣投連險。”
自從2008年投連險開始下跌之后,監管部門就出臺一系列措施,嚴控風險比較大的理財險種,胡先生明顯發現銀行那些投連險銷售人員逐漸減少,銀行大廳里投連險產品的介紹資料早已經下架。
在保監會連續出臺投連險銷售規范后,10日北京保監局下發的《北京投資連結保險實施銷售適用制度》更是進一步細化,要求保險公司根據投保人風險偏好類型,實行投連險分級分類銷售。
“這主要是對在北京地區向個人客戶銷售投連險的保險公司的一種約束。”看過通知后,資深理財師閻濤向記者介紹,“北京保監局要求保險公司必須把投連險按照風險等級分類,然后把合適的保險產品賣給合適的人。”
投連險設計原理比較復雜,是一種偏重投資理財的保險產品,一方面對銷售人員的技能有較高要求,另一方面對購買客戶的持續交費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也有相應要求。“將一個不適宜的產品,在不適宜的時機,銷售給不適宜的人群。”一直是投連險屢遭詬病的經典論據。
北京保監局人身險處負責人對通知進行了這樣的解釋,保險公司有責任確定投連險的風險等級,同時有責任去調查投保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保人的風險偏好,然后把適合的投連險產品推薦給適合的投保人,而且還要在承保前將投連賬戶和投保人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匹配檢驗。如果投保人拒絕匹配檢驗或認為自己可承受更高風險,需親筆簽署確認書,說明自己已了解相關風險,自愿購買投連產品。
“由于投連產品對消費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財務狀況要求較高,根據投保人風險承受能力銷售不同風險等級的產品勢在必行。”閻濤向記者表示。
下月撤出銀儲柜臺
投連險的熱潮已經過去了,正是在市場的低迷期間,消費者才恍然大悟,投連險并不像購買時一些代理人所說的那樣“旱澇保收”,而是一種風險責任大且需自己承擔的理財產品。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截至去年末,保險全行業銷售的投連險占到整個壽險業保費收入的5.79%,萬能險和分紅險占比分別為19.77%和51.77%。去年壽險行業退保率為3.78%,其中退保較集中的險種主要為投連險。而在投連險火爆銷售的時候,正是各個銀行網點作為主力銷售渠道把投連險賣給消費者。
如今,保監會規定從今年3月15日起,在銀行代賣的投連險,只能在銀行理財中心和理財柜臺銷售,不能通過銀行儲蓄柜臺銷售,而投連險的購買門檻也提升到3萬元。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教授郝演蘇認為,儲蓄柜臺多發生銷售誤導,許多業務員都有銷售任務但卻沒有專業的理財知識,有的直接把老百姓的存單變成投連險了,把投連險撤出儲蓄柜臺是很有必要的舉措。
而在如此規定之后,保險公司通過銀行銷售投連險產品的范圍可能會變得更窄。
“銀行普通儲蓄柜臺的柜員與消費者交流時間短,銷售投連險容易產生誤導,在儲蓄柜臺不能再銷售投連險產品后,由于并不是每個銀行網點都設有理財中心和理財柜臺,這就縮小了銀行渠道銷售投連險的范圍。”閻濤表示,“此外,銀行理財專柜一般是專對VIP客戶服務,那些符合躉交保費3萬元以上但不是銀行VIP客戶的消費者可能享受不到銀行的理財服務。”
記者走訪幾家銀行網點發現,早在保監會發布通知之前,多家銀行網點投連險產品的介紹資料就已下架,投連險早已經無人問津。交通銀行網點工作人員表示,不只是儲蓄柜臺,目前在該地投連險已經停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