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通證券在上交所大宗交易平臺上的賣家則主要來自中信證券北京北三環中路營業部、平安證券國債部和信泰證券南京丹鳳街營業部,其中,前者的客戶包括眾多保險公司。
但是,海通證券大宗交易上的買家和二級市場一樣,缺乏某些典型資金的操作邏輯。譬如經常出現的渤海證券北京西外大街營業部、東海證券常州博愛路營業部此前在其他股票的交易中并沒有特殊的QFII或險資的背景。
保險資金拋售金融股可能是調倉
值得關注的是,海通證券去年12月的大宗交易只有9起,但11月卻有35起,其中絕大多數的大宗交易都集中在11月21日。當天,中信證券客戶資產管理部以11.99元至12元的價位在大宗交易平臺上完成了21宗拋售,其中,最大成交額達8610萬元,最小成交額也有720萬元。但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目前已有部分QFII對海通證券顯示了濃厚興趣,正與持有海通證券的公司接洽。
事實上,海通證券今年的業績表現也許并不會遭遇寒潮,安信證券金融行業高級分析師楊建海認為,海通證券的自營倉位較低,如果明年市場上漲,公司的自營業務將有較大的爆發力。
與海通證券相比,中信證券去年12月29日在大宗交易平臺上的表現也許更能反映中資金融股在QFII心目中的地位。
據上交所數據顯示,當天,中國人壽共在大宗交易平臺上拋售了13筆中信證券,每筆成交價均為17.7元,除了一筆交易由國聯證券無錫中山路營業部接手外,其余賣盤均由申銀萬國上海新昌路營業部和中國國金北京建國門外大街營業部瓜分。眾所周知,上述兩大營業部都是QFII的大本營,花旗、摩根、匯豐和瑞銀系的資金幾乎都曾利用這些營業部進出。
而廣州冷石投資公司執行董事曾凡也認為,中國人壽拋售中信證券應該不是出于資金要求。“中國人壽調倉的可能性比較大,如果中國人壽發現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有行業的獲利可能超過金融業,那它就有可能調倉去那個行業。”
金融股長期價值已顯現
但相對于拋售者來說,買入者的選擇也許更重要。“從長期投資的角度看,海通證券、中國太保和中信證券目前的價格已比較適當,因為你要知道,一個長期投資基金的建倉時間往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曾凡說,“QFII此時的戰略投資也可以視為一種大小非的換手,因為以前QFII如果要持有國內上市公司的大量股份,往往需要通過艱苦的談判,但現在由于大小非的存在,QFII在二級市場上就有大量機會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我始終認為,國外的投資機構比國內的資金更成熟,譬如2004年和2005年QFII大量建倉的時候,國內沒有機構意識到春天就快來了。而QFII對建倉節奏的把握也比較好,他們不會選擇市場已極度低迷的時候建倉,因為到了那時,市場上已沒有足夠的籌碼流出。”
但是,徐鋒則認為,此時QFII進入金融股可能與額度期限有關。“據我了解,去年10月之前,許多QFII只用了年額度的一半,如果在期限之前不將額度用完,將是一種浪費,審批一個新的額度,大約要排2年。”